2016-10-28
收藏
《认识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二、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小组讨论,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尤其是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情况,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这虽然是一位同学的想法,却给了更多同学一启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
2016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体积和表面积
2016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几分之一教学计划
2016年高考数学答题策略和技巧
四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后练习题
小升初数学单位换算专项试题测试
怎样做好2016年高考数学的压轴题
七年级精编数学第9章随堂练习不等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与代数知识点
怎样攻克2016年高考数学的压轴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扇形统计图课后练习题
2016年初一数学第8单元同步训练第一课时
2016年六年级数学性质和规律知识点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题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加法同步检测题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组合体的体积同步检测题
2016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测验
2016年高考数学答题技巧的总结
小升初数学必考知识点方程、代数与等式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练习题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课后练习题
高三数学复习解析几何公式盘点
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式统计表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与假分数练习题浙教版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100以内的数》评课稿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