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8:05:21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参考课件(共23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一】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三】
1.1二次根式【课件一】
6.1《反比例函数(1)》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一】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四】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二】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三】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三】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课件一】
5.2《菱形(2)》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二】
5.1矩形(1)【课件二】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二】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5.1矩形【课件一】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二】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一】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参考课件(共18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二】
4.3中心对称【课件五】
1.2二次根式的性质(2)【课件二】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二】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一】
4.6反证法【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