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摆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先明确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刚好摆了2个正方形,这一环节为后面起着铺垫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动手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有剩余1根的情况,讲述怎样写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再一次用10根小棒摆正方形,剩余 2根小棒,用除法算式表示,并强化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表示的含义。使学生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然后比较3次摆小棒的异同,自然引出课题。结合合作学习,用11根、12根、13根小棒分别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能不能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摆小棒的过程呢?同桌两人,分工合作,一个负责摆,一个负责记录结果,并写好算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意识。联系摆的过程中的算式,发现余数小于4。为使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用小棒摆五边形。为不重复上述环节,在学生对余数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猜会有哪些余数,之后再将正方形和五边形的过程联系起来,探究余数和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深思,从图形的边数到除数,充分地验证了余数除数。
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纵观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还有设置的第一题练习难度过大,学生都不会计算,应该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的这样的题型使学生更易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27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3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8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2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4
2013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11
2013年泰安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邵阳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15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19
2013年广州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鞍山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绍兴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成都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南通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宜宾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7
2013年资阳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5
2013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舟山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16
2013年长沙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台州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9
2013年扬州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3年聊城市中考数学试题
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10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