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知识扩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案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二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自主整理 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分析
《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成反比例的量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负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量的计量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整除(复习)教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四则混合运算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三
《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解比例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比和比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