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对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

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对策

2016-10-28 收藏

【本文发表于《重庆教育》2011年第1期】

课堂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课堂演绎过程,我们在分析众多小学数学名师、骨干教师精彩课堂,解剖各种赛课、展示课的成功课例,反思自己长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把握教材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有效把握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排目的,然后据此组织科学合理、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研读教材时,应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为价值导向,从学生的视角、编者的视角品读教材的每个细节,并对教材作扬弃与优化处理。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两端都种、一端种、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以种树的不同情况为立足点,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把三个例题分成三至四课时进行教学。这种“只见树木”的处理方式有道理但不怎么有效率,至少不是高效,操作不好还会使学生落入死扣公式,不求甚解的圈套,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灵活性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一位教师在一次市级赛课中执教这一内容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视角解读教材分析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都是“一一对应”思想的具体体现。两端都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一对应后,树多一颗;一端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刚好一一对应;两端都不种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间隔多一个。她于是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统领三种植树模型,在一课时里呈现这三种情况,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能反映一一对应思想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树与间隔之间一一对应的思维表象,为植树问题给一个形象化的思维支点,然后自然顺利地探索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建构连贯、紧密的认知。整个课堂既大气又简洁高效,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有效分解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并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课时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堂环节目标达成效果的优化整合。所以教学预设时,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分解课时目标,把课时目标细化为环节目标,在各个教学流程中逐个落实。也就是说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搞清楚该干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如浙江省特级教师金莹老师执教“集合”一课时有以下精彩片段:

(出示红黄两个橡皮圈)师:红圈里站喜欢姚明的同学,黄圈里站喜欢刘翔的同学。请全体同学来站一站。

喜欢姚明的同学站入红圈,喜欢刘翔的站入黄圈。又有一些站在红圈的学生要走出站到黄圈去。

师:你们怎么犹豫,要出去啊?

生:我们喜欢姚明,也喜欢刘翔。

师: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提出了将黄圈和红圈拉拢来交叉,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的同学站在交叉处。

师:站在交叉处的同学分别是哪类同学?你能把这样的站法画出来吗?(引出韦恩图)

金老师在这节课里把“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分目标:呈现集合、引出韦恩图、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上述教学活动就实现了引出韦恩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的目标都十分明确清晰,各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课时目标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这样的课堂往往给人以层次分明、简洁高效、大气天成的艺术感受。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有效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有效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形式多样和情节的复杂,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就是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小数,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0.2、0.20、0.2000000000。

生读后,师问:你们读了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三个数的0太多了,读都读不清楚。

生:后面的0可以去掉就好了。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数后面的0可以去掉吗?

生:我认为可以,这三个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去掉小数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0.2和0.20,你们认为这两个数大小一样吗?如何说明?请大胆尝试一下。

生1:0.2元和0.20元都是2角,所以0.2=0.20。

生2:0.2表示2个十分之一,0.20表示20个百分之一,也是2个十分之一,所以0.2=0.20。

……

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读数后自发产生了真实的问题,教者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在课堂中成功的营造一个有效地问题情境。这个情境有效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了问题,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而原有的知识又不能得出结论,新的探究就由此开始了,因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问题情境虽说简单,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有效设计问题

问题能给思维以动力。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要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适时呈现,要能在关键点或重难点处,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澜,牵引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纵深推程。如上海特级教师潘晓明老师在“素数与合数”教学中,用正方形拼长方形,当学生用3个正方形拼出1种长方形,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12个正方形拼出3种长方形后,以精彩的问题引导如下:

师: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

生:会越多。

师: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你们是说拼出的长方形个数——

学生在此齐声回答:会越多。

教师保持沉默。学生陷入沉思……在课题短暂的寂静后,学生议论起来。

生1:不一定。

师惊奇的说:他说不一定?(不少学生附和)说话得有事实依据啊!

生2:确实不一定,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而5个正方形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却不止一种。你觉得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个时,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学生交流,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时候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师生由此提炼出“素数”的概念。

这个片段中,潘老师的两个问题“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个时,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力的推进了探索“素数”的教学进程,将学生的探究视线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深层,从中发现素数的概念。

五、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力求有效利用生成

有效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堂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课堂上我们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挖掘出内在的教学价值并适当的放大和扩展,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深度和谐的美好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的教学时,一位教师用“每边都摆5盆——每边都摆16盆——每边都摆106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一次次感受摆的规律和计算一周至少所需花盆数的方法,然后用“如果摆A 盆花,那么沿正方形边长摆一周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概括计算正方形一周所需花盆数的规律,学生有前面几次练习的启发,顺利地得出了一周所需花盆数为:(A -1)×4。但就在课堂教学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一盆,那么(A -1)×4等于0,这个算法不对。教师一楞之后,及时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让他说出具体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画的讲解了每边摆一盆,有两种摆法,一种只要2盆,一种要4盆,但都不能用(A -1)×4算出一周所需花盆数。教师把这一生成信息交给全班学生,应该怎么算才会不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每边盆数×4-角上的盆数。这一教学过程教者敏锐地抓住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生成,并扩展到全班,让全体同学在讨论中感受和体验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护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所想的问题,又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有效组织练习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积极地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果,将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学习的前后联系和影响,把握练习的质和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倍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立足于当节课学习和后续学习发展,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把8个圆片摆成两行,用“ 是 的几倍”说一句话。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五种答案。这个层次的练习检测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作了铺垫。第二层:继续设置思维障碍,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图为第一行:○○○第二行:○○○ ○○○ ○○)学生分别用“谁比谁的几倍多几”和“谁比谁的几倍少几”说话。在这个层次练习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含义,能从多种角度用“倍”来介绍两行图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后要学习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知识。第三层次:用图或者是算式表示6的3倍。学生分别用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了6的3倍。这位教师组织的三个层次的练习,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学科特点,用图和算式来分析和表述提供的信息,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学图形、符号等的意识。既立足于基础概念的理解,又有适当提升,使学生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发展做好了铺垫。

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有效反思提升

现在的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缺乏数学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的经验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成分,及时把解决问题活动中形成的潜在的且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且规范的形态,这样的学习经验才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力,使学生能够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回顾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作求同分析,在寻找共同的规律和特点的过程中,提取思维方法中的能有效操作的部分,通过提炼总结形成为“策略”。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在不同思维方法的比较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促使学生的认识深化。通过不同方向的归纳提炼,学生在交流、比较、反思的过程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可灵活运用的经验系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