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2356989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把“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融合,使学习者快乐地学习。学习者也只有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结合教育游戏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来分析一下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必须既包括行为的内在性、固有的决定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学派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除了要研究人的行为,还必须充分重视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由此可见,要促进学习必须要重视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 /article/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红军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 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 有利于师生和生生有效的交流
在数学教育中,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讲,数学游戏中的交流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帮助小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发展和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在游戏过程中的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小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理解。由于数学游戏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群体参与性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或个人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数学游戏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个别对话”或“生生个别对话”的情况,可以给小学生更大地进行合作交流的空间,达到教室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游戏中来,实现班级所有同学的交流 ,从而使层次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效果。
四 有利于小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现代教育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只有使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才能使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只是教育的理想,而是小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所决定的。因此,就数学游戏而言,人的主体性决定了游戏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立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作为人的本质存在。主体性是在游戏中生成,在游戏中赋予,并在游戏中发展的,因此,要使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就必须让小学生进行自主的数学活动。在游戏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很好的主动建构的环境。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建构是存在于由师生共创的学习氛围与师生交流的环境之中的,特别是有教师的指导,这才决定了小学生有目的有成效的建构活动。因此,数学游戏教学中小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不单是小学生个体独自地进行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游戏教学是以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但是,数学游戏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它的内容和时间是有限制的。作为学习内容的数学游戏主要是前人完成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小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重复前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再创造”也只是简约式地再现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数学游戏教学,是相对于数学结论的教学而言的。我们反对完全结论式的教学,但并不是说不要教数学结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还是必要的,“过程与结论并重”才是最合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内容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即使是一些结论形式的数学知识,也应是小学生积极参与的,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学告诉的。另外,在小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把数学作为一个筛子,更多的是起到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其结果导致一代代的年轻人对数学没有兴趣,在数学面前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多人以一种被淘汰者的心态走向社会,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培养小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目标,以此促进小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
五 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时,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提高。
1.情感交流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单纯的认知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要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即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投入了情感的学习。
教育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抽象化,或是表达反映人们的理想、向往憧憬的情境。故事中描述的对象往往是有生命的,是个人的影子,或是拟人化的。人性的发展,使故事中的人物与游戏者之间,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所有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故事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达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此外,利用游戏中的悬念、不可预见性等也将引发游戏者的焦虑、期待等心理,产生情感的投入与交流。
2.美育
人对美有本能需要的可能性,马斯洛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他还发现健康的孩子几乎普遍有着对美的需要,他认为“审美需要的冲动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时代”。
教育游戏中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像等诸多元素,它们被组织成某些有意味的形式。声音组织成了恰当的音乐,带来听觉美感;图像带来视觉美感;文字、图像、声音之间的联动和结合,共同构成了具体情节,引发学习者的遐想、激发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共鸣,带来了超越直接感官刺激的美。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让学习者在身心愉快中受到启迪,形成技能,最终塑造完美的人格。 3 态度
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设计教学方案,配合数学教师角色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轻松地进行学习,快乐地获得知识,并且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如学习兴趣、合作机会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并且希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得到推广。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强大魅力,但是,要将教育游戏普及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应试教育体制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硬件和现有教育游戏的不足限制了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应尽快加入这一研究行列,为了学生能愉快地学习,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初一数学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测试卷
不等式应用题的基础题
九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初一数学12月反馈测试试卷
不等式应用设计
平行线(含答案)
《字母表示数》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测验卷
整式的加减(四)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卷
初一数学测试试题3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质量检测
二次根式(练习题)
七年级11月数学反馈卷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测验
初一数学上学期第三次检测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上数学期中模拟试题
《整式的加减》单元测试
七年级数学图形认识初步(三)
整式加减单元测试
初一数学九月份月考测试题
初一数学上学期(一、二章)复习题
初一数学上第八章测试题
不等式(组)复习资料
七年级数学测试试题2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章水平测试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