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小学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

2016-10-28 收藏

Article/201107/739.shtml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习数学不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我们的教学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数学是否有趣、它能解决什么实际生活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在思考,我也在摸索,我也在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认识,我也在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教学。通过学习实践,我认为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有趣的东西,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有用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想学的。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并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教师一直在不断努力。这次我县开展的优质课、展示交流课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蒋晓燕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程黎梅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章平老师执教的“生肖里的数学”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立足教材,开发了教材的趣味性。在知识的形成中,注重了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

再如,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我们常山送教的陶敏青老师,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优秀了。由陶老师执教的“找规律”,充分地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整节课由“幸运串串烧”引入,以让学生猜猜第2串“幸运串串烧”下一朵花的颜色来引出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用一句话:“同学们喜欢规律吗?”组织学生进入了挂满灯笼、彩旗飘扬、小朋友在开心地做游戏的活动场面。那么美的地方,那么好玩的游戏,哪个小朋友不觉得有趣那真叫怪了!学生们找啊找,找得很开心,学得很投入。在陶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创造了有规律的掌声,摆出了有规律的学具,展示了有规律的动作,最后师生一同观看欣赏了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的规律:不同颜色的五角星,不同形状的图形,街道两道的绿化带,精心编织的手镯,小朋友衣服的条纹……真是太棒太精彩了!可以说,陶老师这节课不仅是在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规律、创造规律,更是在教会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要从小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不仅感叹:人生能遇一位好老师,足矣!通过向别人学习,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源源流动的活水的危机。

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记得我在执教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六册应用题——“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时,就比较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我是这样设计得:

1、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内需。

师:谢菲(班里学生)过生日那天,在饭店里请了两桌酒席。当时一张桌子坐了12个客人,另一张桌子坐了8个客人。(听到这儿,同学们有的惊奇、有的怀疑、有的笑起来、有的已经在思考)

2、针对生活情境,提出需解决的问题。

师:怎么啦?这样坐有什么不对吗?

生1:坐12个客人的那张桌子太挤了。

生2:为什么不从人多的那一桌请几个坐到人少的那一桌呢?

3、运用已有经验,主动解决问题。

师:是啊,谁有好办法呢?

生:请2个客人坐到人少的那一桌。(全体学生一致同意)

师:你是怎么知道要请2位客人坐到人少的那一桌呢?

生1:请2个客人坐到人少的那一张桌,刚好两桌人数同样多 。

4、发挥学生潜能,探究数学方法。

(1)明确要求。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到“两桌人数同样多”提得真好!同学们也都学得挺棒。不过老师想知道你们是采用什么办法使两桌人数同样多的?请你们独立思考或找你要好的同学商量一下,看看有哪些方法。

(2)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

(3)方法交流。

① 12 8 11 9 10 10

 1 1 一样多

1次请1位客人,连续请2次两桌人数同样多。

② 12 8 10 10

 2

1次请2位客人,只要请1次两桌人数同样多。

③ 12+8=20(人) 20÷2=10(人) 12-10=2(人)

④ 12+8=20(人) 20÷2=10(人) 10―8=2(人)

⑤ 12―8=4(人) 4÷2=2(人)

⑥ 12―8=4(人) 4―2=2(人)

5、合理设计练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①一种游戏卡片,明明有20张,扬扬有12张,明明借给扬扬几张,两人的张数同样多?

②三(1)班有48人,三(2)班有54人,要使两个班的人数相等,三(2)班有几个同学要转到三(1)班?

③妈妈有2包糖果,一包有88颗,一包有24颗,妈妈每次从多的那包拿4颗放到少的那包,拿几次后两包的糖果颗数相等?

如今,教改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如何使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一个美妙的数学课堂呢?加强数学的趣味教学、应用教学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各位同仁,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