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无数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本身对工作、学习的迷恋,对事业的无限恋爱,爱因斯坦说:“只有自己喜欢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精神。
一、 消除心理障碍,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
由于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表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因此,教材中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心理,形成健康饱满的学习情感。比如学生的口算能力,不经过反复训练,就无法形成技能,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持久性较差,对反复机械练习无兴趣,影响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搞“百题无错”、“一周无错题”等内容的比赛,优胜者得奖,来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目标,锻炼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持久性。
二、 培养心理品质,转化学习动机。
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等。心理研究证明: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在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尤其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许多感性、理性的材料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诱导学生,形成认识冲突,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渴望知之,不断探求的学习欲望,比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就这样做过,先让学生演算准备题:一条公路全长600米,由甲工程队修筑,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筑,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列式得出:600(60020+60030)=12(天),接着我问学生:如果这条公路全长300米(即原长缩小2倍)或是1200米(即原长扩大2倍),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呢?计算的结果出乎学生的经验之外,仍然是12天,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困惑急待解决,产生欲罢不能,想知之而后快的感觉,于是便自觉、全神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去。
三、 及时品尝成功的甘甜,形成积极的乐学观。
有人做过对比实验,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学习同样的知识 ,每周测试一次,共测16周,不同的是第一周前八周每周公布结果,后八周不公布;第二组每周都公布;第三周与第一周相反。考试结果统计大致是这样的:定期向学生公布学习情况,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可见让学生及时品尝成功的甘甜,体验探索事物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再探索、再成功,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观。
四、在表扬和鼓励中,形成乐学的良性循环。
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者可能会成功,这当然应当表扬,也可能会栽跟头,但教师应鼓励失败者找出问题,总结教训重新学习,获得新的成功,这样可强化其学习意志,从被动一步步发展为主动,成为学习强者,形成乐学的良性循环。我班有一名后进生,受到老师的鼓励,觉得自己能行,做错了题后,不向老师请教,也不问同学,而是自己认真思考,专心琢磨,直到正确为止。许多同学看到了“失败”的价值,准备了“错题记录本”,写下错题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总之,学生积极争取“成功”,不怕“失败”,甚至希望在“攻难关”中显本领,他们以进步为乐,以成功为乐,就会培养了学生的乐学精神,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苏教版《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加和减》教学反思
苏教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后反思
苏教版《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和减》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六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六册《统计》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苏教版《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六册《练习九》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苏教版《了解周围的家庭》教学反思
《用画图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教后反思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二
苏教版第八册《美妙的“杯琴”》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环形面积》教学反思
苏教版《了解千米》教学反思
苏教版《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册第10单元《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量一量》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