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内容提要】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新课程下学生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学生发展性评价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过程层次化、评价手段立体化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促进发展性评价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制约着新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以新的理念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陷在了一种矛盾中,即明知传统的评价办法必然导致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而又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与所教学生实际相符的新方法,这就引起人们对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
发展性评价原则是素质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着力于构建一种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此,发展性评价原则主张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归根结蒂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发展性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 评价指标多元化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而应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在观念上逐步让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即使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最后,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就评价内容而言,多元化原则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需要特别关注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即使在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评价范畴,也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测验,成绩测验只是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的一种,偏重于认知上的测量,对学习成就的评价,也应涵盖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行为的考查。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德纳经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实例观察,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他的 “多元智能”理论里,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表现为一元智能观。加德纳提出:需要同时关注一系列分别衡量各种能力的评价结果,设计出有益于经常性、系统性的评价方式和工具,能使多元内容的评价成为学习环境和学校景观的一部分。加德纳的这种思想方法也可以用于素质教育评价,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
二、 评价过程层次化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层次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三、 评价手段立体化
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力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更透明、更有效,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力求做到师生自我评价与师生多元评价相结合,评语制评价与等第制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小组、班级)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而在评价方法上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与此对应,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一种为“指标—量化”模式,另一种为“观察—理解”模式。两种体系和模式各有其优势,也都存在着局限性。从我国评价发展的历史看,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引入现代评价方法后,以评价指标的方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或“二次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定量评价方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评价主要操作模式。
事实上,人的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如“指标+权重”方式),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素质教育评价需要汲取上述两类方法论体系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互相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测验成绩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教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
而就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里,学生应该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在新课程下的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新课程教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总而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是新课程下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而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过程层次化、评价手段立体化则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导学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栽蒜苗(二))》导学案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与比例同步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方程》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测量》总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总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 图形与位置》总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总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总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化》导学案
参加市乡村骨干教师孙焱小学数学培育站启动暨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感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应用题自测练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提高练习题
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总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栽蒜苗(一))》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自测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密铺》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导学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十几减九》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一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等量关系》导学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