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培养创新性学生自主学习...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培养创新性...

培养创新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6-10-28 收藏

养学生自主学习,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方法有: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丰富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思维无禁区 开放性习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了当前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其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教师讲解过多,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探索,导致师生负担过重;重死记硬背,轻探索创新。学生被动应付,把学生的“灵”性都磨平了,造成了以“偏”、“统”、“独”、“死”、“费”为特征的教学思路。这如何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呢?

二、理论依据

1、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不仅仅限于青少年时代和学校教育,学习是终身的。因此,自主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教育观。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是一生中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现代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能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能力。它包括创造发明又大于创造发明。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理解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获取的知识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含义的界定

学生的“自主”意味着唤醒或激发主体意识训练掌握元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言之:

--是“主人”:做学习的主人;有集体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国家的主人意识。

--是“主动”:自学、能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追求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自控”:掌握元认知策略,能调控或反省自身的学习过程。

--是“自律”:有稳定的学习情绪和内在的学习动机,能自我约束或自我管理。

--是“主见”:一方面能积极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能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分析、判断、评价和吸纳他人的见解,形成学习的意义建构。

四、教育实践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教学理论与实践都清楚的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的全部精力都应放在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丰富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当充分得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有感情、需要被人尊重和激励的个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第三,我们还要尊重每位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可以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怕出错,不怕失败。学生有了这样的安全感、自由感,才能真正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收获金额登记单的结算”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师生共同参与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进行模拟买卖活动。这样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自己熟悉、喜欢的情景中进行自主地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去探求新知识。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景中,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欲望。

另外,我们还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多提提“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想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这道题你还有其它解法吗?”这些话,在学生听来就是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学生必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由“要我学”自然而然地转变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启蒙而引起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为这往往使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其作出猜想,才会进行科学探索。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意创设很多发散思维的题目。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只剪一下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和操作大部分只能剪出两种图形。我进一步提问,你们还有另外的办法吗?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就一下激发了起来,参与探索数学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

又如:在学生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需要一个长6分米、宽5分米、高2米的抽屉,现有一张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的木板,能做成吗?”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用公式算一算,认为能做成;有的同学用画草图的方法,发现木板不够,做不成;还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拼接的方法,认为能做成……再通过合作学习,找出了答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使他们切实体验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有一种亲密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迸发出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习题强调对信息材料的判断和选择,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问题答案不唯一。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能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多种解题策略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的练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才能的舞台。又如在“数的整除”的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在7、14、49、63、65这些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理由。”由于答案的不唯一,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上高潮迭起,不是地擦亮创新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五、研究的成绩与思考。

1、成绩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地提高,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学校,学生在学习习惯,自主探索,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成功体验等方面发展都很好,通过调查了解,95%以上的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方法好,学习能力强,接受信息较快,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思考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在课前就能基本安排好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疑惑;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秩序地进行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是“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老师驾奴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的提问。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这项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