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数学课...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2016-10-28 收藏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适时,适度,适量的提问有助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激发思维的开展和师生感情的交流,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 营造愉悦氛围、刺激学生想说的兴奋点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就是说学生如果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学科,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在互相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动力,小学生喜欢表扬,我就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言尽可能“多表扬,多鼓励”,忠恳地评价;“讲得好,说的不错,讲得真好,太聪明了”。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我会激动地说:“太好了,老师为你喝彩!通过这样一种情感交流,学生得到了鼓励,愉悦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看法、做法说出来。

二、 铺垫促迁移的提问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在导入新知识时,老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适时提出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复习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后,出现一组比较题导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

(1) 复习题: +=

(2) 例

题:+=

我就设计了一组讨论的问题:

1、(1)(2)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2)题的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3、怎么样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呢?

学生在比较中探讨,顺利地完成了知识迁移过程,既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又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例如: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考虑到本课的知识内容要涉及的概念有自然数、整数等。因此,备课的时候,我就这样设计了一组提问:①什么叫自然数?②自然数能数完吗?③你知道最小的自然数是几?④0是自然数吗?⑤整数是由哪些数组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板书,帮助学生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渗透和迁移。

三、构建新知识的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善于设疑、精心设问,同时要顾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例如:建立“整除”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

(先出示一组算式)

237=3……2

242=12

120.6=20

65=1.2

153=5

4.50.5=9

问:你能把具有整除关系的式子放进圈里吗?

然后设计了一组小组讨论的问题:

(1)为什么样120.6=20

4.50.5=9,不能放进圈里?

(不在小学里研究的范围)

(2)为什么237=3……2

65=1.2也不放进圈里?

(商有余数或不是自然数)

(3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什么叫“整除”?

通过以上一组阶梯形的提问,导引学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把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适度地提问,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四、知识反馈环节中的提问要注意知识的疑点

在强化新旧知识的练习反馈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有利于及时点拔和调控。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我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这样在学生的疑问点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茅塞顿开。

又例如,四年级教材“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

7 8

5 6

468

390 ←这个“0”可以省吗?

4368

这个问题揭示了部分积定位的原则。再如: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区别“面积”和“长度”,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是否也一样?这样教师把易混易错或疑难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争论最后获得明确的认识,正确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设问,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学习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还要抓好整个教学活动的调控,不断的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科目标和整体培养目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