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让数学...

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016-10-28 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上基本理念,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让游戏活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史地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教学、推理与运算的结合,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而游戏活动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就会像磁铁般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活动,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你手中共有几个套圈?”、“套进了几个?”、“有几个没套进?”、“套进与没套进的圈一共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简单的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再如,我把平时的计算练习有机地结合到游戏活动之中,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开火车”、“钻山洞”、“过独木桥”、“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进行计算练习,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后还在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枯燥乏味的加减法计算变成游戏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

二、以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是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

再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 以游戏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结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我再次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游戏活动,但游戏规则有所改变。我先在地上依次放5个塑料瓶(相邻两个塑料瓶之间隔一定距离),要求学生任意套哪一个,但是所套塑料瓶的远近不一样,得分也不一样,从前往后套中第一个得一分,套中第二个得二分,套中第三个得三分,套中第四个得四分,套中第五个得五分。然后请学生来套三个圈,接着提问:“这位小朋友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有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套在哪里?”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由于有了亲身的活动经历,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闸门一样,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他可能都套住了第三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一个套住了第五个塑料瓶,两个套住了第二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五、第三、第一个塑料瓶。”还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二、第三、第四个塑料瓶。”……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发展,并能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找出相应的三张数字卡片,并根据这三张数字卡片说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如找出3、5、8这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3+5=8、5+3=8、8-5=3、8-3=5这样的有联系的四道算式。这样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培养,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求未知加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智能,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