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

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

2016-10-28 收藏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金时芬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处可见。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标准”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采用。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问题,大部分教师会采用前后同学组合、同桌组合或邻近同学组合的合作方式。这样的组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务,我们不得而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对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交流的深入开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小组要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进行组织,要有见解独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的同学能够及时对大家的讨论进行升华,要有能够容忍等待别人发言的同学等,而那种为了方便而临时随意组合的小组必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从而使合作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之二:选择问题的随意性。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

误区之三: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可是,现在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别人来关注自己,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其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费力而不讨好。

误区之四:教师指导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进行时,老师一般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此时,教师应该指导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高效?值得研究。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毛线、圆形纸折出角,或者用小棒摆出角。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用圆形纸折角和用小棒摆角都操作的很好,就是用毛线折角,很多小组都没有把毛线拉直,所以,他逐一进行指导,等他指导完后,时间已经过去10分钟了,一节课又有几个10分钟可以让我们挥霍呢?

二、对策。

1.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时之间,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风起云涌,似乎一节好课必须有合作学习才算完整。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教师“做秀”的“摆设”,而学生则成了支撑“摆设”的“道具”。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发生兴趣,并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时,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合作学习才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所以,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产生疑惑、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释疑。

2.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

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发表意见、质疑、接受他人见解、组织管理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3.重视合作内容的选择。

有位老师在执教《直线、射线和角》时,在认识了直线之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半天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结果还是令他失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直线,能找到的也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象这样不切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全没有必要,这也说明了执教的老师对知识的把握不够。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真备课。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通过教师对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提高教师指导的方向性。

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当今强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时代,教师的预测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小组的特殊问题进行指导,而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用集体分析的方法解决。这样,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所教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对课堂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及时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上面执教《角的初步认识》的老师,对学生在用毛线折角过程中遇到的毛线没有拉直的问题,因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完全可以采取集体分析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既省时,又不影响指导的效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小组内的特殊问题外,更应该关注小组内的弱势学生,因为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承担的任务相对较多,从而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多,弱势学生恰恰相反,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5.追求合作过程的实效性。

为了课堂的优质高效,针对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合作过程要有计划地、有序地进行。一次合作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明确交流的主题——制定交流的简单步骤(可以口头确定)——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组员的独立思考——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全班达成共识。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整个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以帮助。只有合作的过程是踏实的,才能产生喜人的合作效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在合作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这就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