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我们的数学课堂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2017高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圆台的结构特征
高一数学必备知识点2017:直线的倾斜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多边形的面积
初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截一个几何体知识点讲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寻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数学学习要点大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2017年高一年级数学知识重点: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浙教版上册初一数学绝对值知识点
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关键因素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有感 善学习 促成长
2017年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直线系方程
小学数学老师工作周记 开学很忙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统计与可能性
小学数学中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人教版数学初一上册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重点
2014年秋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小升初数学知识要点:整数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那些“规定”背后的道理
2014年秋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 “有趣的测量”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一数学知识点大全2017:圆柱的结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应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示范课反思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17年高一数学知识要点:圆锥的结构特征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比大小》课后说课 结合教材,对几何直观的再认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简易方程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各单元)
17年高一数学知识点大梳理:正棱锥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