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英才家园my.chinahrlab.com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2016年高二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2016高三文科数学专题复习导数训练题
高三数学复习各种方案及各阶段学习计划
高考数学各题型归纳2016
高考数学冲刺阶段复习重点2016
2014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规划
高三数学复习指导:数列知识要点
2016学年高三必修5数学第二章章末检测题:数列(含解析)
高考数学答题原则2016
高三必修5数学第三章章末训练题:不等式(带答案)
2016年初二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精编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备考知识点整理
2016年高考数学最易失分知识点合集
高三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章末测试题(附答案)
高考数学备考复习基础知识总结:集合
“参与探究型”结构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高考数学五大解题思路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初探
2014高考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六大方法
2014高三数学:诱导公式大全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2014高考数学几何全攻略
高三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章末测试卷及解析
2014高考复习数学六大注意事项
2016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题
2014高三生备考必读:高考数学主要考点总结
高三数学文科复数专项训练题精选
2016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
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扬州市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