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等奖论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一等奖论文“转...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一...

小学数学一等奖论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28 收藏

我们知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刚开始在实践这一新理念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觉得现在的课都时兴这么做,好象是赶时髦。甚至还曾这样想:老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师有条不紊的问,学生不折不扣地答。然后反反复复地练,学生照样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考试照样能得高分。只要试题会做了,分数提高了,这才是现实的,其他都是虚的。但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才真正体会到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有其深远的意义。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过去在教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说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接着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然后在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再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从来没有考虑。总觉得课本上有,我是老师,我得教,你是学生你得学。课堂教学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今天在教这节课时我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第一,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学生都认识三角形,能说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只是不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三角形。特别是对于“围成”这个词语的理解。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对“围成”这个词语的理解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让学生摆小棒,摆的时候想一想要注意什么。

2.组织辩论:让说“组成”的同学和说“围成”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台展开辩论,各述己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3.做游戏。让学生三个人一组手拉手围一个圈,别松开。再把手伸直,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把手松开了,这时的图形还能用“围成”这个词语来说明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是不言而语了。

第二,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这部分知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1.四人一个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每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

2.小组长执笔,组内成员汇报,填写这张探究表:

三角形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三角形名称

三角形1

三角形2

三角形3

三角形4

三角形5

3.说一说,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①能画出只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吗?②能画出有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吗?③能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吗?④这说明了什么?

5.你能试着给这些三角形起个名字吗?为什么这样起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起的名字跟书上的不谋而合。从学生的脸上不难看出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然后又通过“猜猜我是谁”这一活动,老师故意只露出一个锐角或两个锐角让学生猜。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三类三角形的特点。我觉得这样设计,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从过去的记数学、听数学、看黑板上的数学,转变为现在的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重视过程的数学课,意味着“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前要减少,即学生做的题少了。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可能在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汇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我想,这不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先进理念的体现吗?由此可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负责,更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