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语...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6-10-28 收藏

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中的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三、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不可避免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人数怎样,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

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导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每当学生要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