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书育人必...

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2016-10-28 收藏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教育也不例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诸如理论和实践、教与学、德育与智育、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相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就变化而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矛盾和规律;才能做到科学育人。(一)教师为主导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学生又是学习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为教育的一切影响,对于有意识、有能动性的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只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在教书(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同样如此。

1.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和导,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不能互相取代。教和学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教和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二者缺一不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尤为重要。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小学生理解力较差,没有教师的传授和启发,小学生无法自学;数学是思辨学科,以思维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就毫无意义。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人。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不是容器。容器尚可以注入物体,而学生若没有学习的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硬灌也灌不进去。更何况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知识不可能简单传递给学生。所以我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内容简单、乏味的课,也决不一“灌”了之。

如教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有连乘和混合运算的脱式过程是新的。上课开始,我只用了3分钟时间进行常规口算练习,巩固单项计算法则,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讨论三个问题:(1)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是什么?(2)你认为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在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中,几步计算为什么可以一次计算出来?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就“你认为”各抒己见。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到自己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悟出一番道理。比如我说“同学们要注意 ”的效果好得多。再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进行练习。第一次反馈的结果,有三个学生没有把除数颠倒相乘,经过订正,第二次反馈独立练习的结果,全部正确。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不等于“儿童中心论”,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为学生这个学习的“主角”当好导演。

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珍视学生的点滴发现,激发创造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有意注意,让他们进入“角色”,即学习情境。

其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什么地方提前孕伏,什么地方预作铺垫;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顺水推舟,让他们顺利达到目的。

比如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就孕伏“底面积高”这个通用公式,到土石方计算时,则强调这个通用公式可以扩展到底面不是长方形的直柱体,为求直圆柱的体积作铺垫,到了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只要在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推进就行了。这样新课不新,学生的发展水平总是走在新知识的前面。看起来一节课教师没说几句话,但整个学习活动尽在教师一手“导演”之中。 

(二)教材、教案与课堂教学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参”。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师生教学用书,它提供了教和学的具体材料。教案(课时计划)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脚本”。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的语言并不完全是教科书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从教材到课堂教学要经过两次转化。

1.从教材到教案。

写教案是教师消化、领会教材,进行加工,使教学条理化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案熔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于一炉,是一个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为前提,有中心、有结构的有机整体。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数、形概念为主干,计算和应用题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概念的运用。教学时在“主干”上要细一些,其他地方可以粗放些。我在概念教学上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切实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我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所用时间比“大纲”规定的多。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强化了这种练习: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变形,从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到按照指定的形式变形。这样处理之后,原来一直是难点的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感到不难了。后面的内容基本是用练习课的形式教学的,进度又比“大纲”规定的快了。并且教和学的双方都大有水到渠成,顺流而下的感觉。由于一些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传授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扩展和推进,课型、重点难点也都随着学生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了。同一教学内容,班级基础不同,教案设计也要变化。如我连续三次教“工程问题”,就用了三个不同的教案。因为三个班的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教学起点也各不相同。只有用不同的教案才能达到同一目的要求。

2.从教案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上好每一节课,但这是不容易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能动地实施教案的过程。从教案到一节成功的课,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适当、方法得当、组织严密、情绪饱满、言语生动、反馈及时、调控得体。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精心设计,成竹在胸,应变能力强。

胸有教案,又不能墨守教案。仅就“组织严密”而言,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板书等等,要环环紧扣;怎样进行组织教学,提高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防止不良现象出现,处理偶发事件,保证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怎样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所有这些都要服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主要矛盾。对教学重难点部分,浓墨重彩,不惜笔墨;非重点部分则点到为止。犹如一幅画,画得满满的不一定是好画。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抓住“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展开思维。只要学生想出解决办法,至于法则的归纳和运用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的学生上课时常常“节外生枝”,就某一问题展开争论,与我的教案发生矛盾。这时我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针对问题的性质及时进行调控。如对解决重难点有利就鼓励,不然则疏导,留待课后再议。上课时学生的认识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动态,确定什么时候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激,什么时候导。最难的就是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所以有人说,教师需要兼有乐队指挥和戏剧导演的功力,因为教学不能预先排练!

3.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整体,所以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一定的教学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的认识发展了,教学的对象变了,教案、教学方法都要随之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更要思考、研究、汲取别人经验中合理的部分,为己所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也是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相对的最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化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科学,有规律可循;教学又是艺术,变幻莫测。唯其如此,它才值得我们兢兢业业,终身追求。

(三)学习、实践与总结

1.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自己。

我在1959年开始教书时,连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组织不了,急得直哭。使我感到面临活生生的工作对象,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当教师,在教育理论和熟悉教材两方面都存在缺陷。于是我有计划地自学了部分中师、高师教材,又在群众性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中反复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逐渐胜任了教育工作。

以后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我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学习。80年代开展关于知识与能力问题的讨论,我读了《教学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等书。90年代我被调到进修学校工作,又根据所任课程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育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日益深化的教改形势。

2.实践出真知。

前面提到,我从开始工作时起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沿着实践→认识的道路走。我能对教育规律有所认识,主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实践也教育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80年代,我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工作时,我校数学教研组一边学习胡梦玉先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一边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计算、几何知识和应用题这“四大块”的教学要求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每研究一个专题,先读书,再互相看课,评议。有时一节课,几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从比较中探索规律,很有收获。有一段时间,有人邀请我们一起研究“最佳课堂结构”,我们不懂。就先看有关资料,认识到没有绝对“最佳”的课堂结构,就没有参加这项研究。

3.不断总结,提高认识。

多年来我在边教书边学习的同时,写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心得笔记。以前写的在十年动乱中已经遗失了。80年代以后又陆续写了一二十万字。虽然不成系统,却是我个人认识教育规律的轨迹。学校工作忙碌,偶有心得,就随手记下,不然事过境迁也就淡忘了。每到一个阶段再集句成篇。这样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人的认识也就逐渐提高。这种教学第一线的总结,感性材料比较丰富。当我调到进修学校工作后,又成了我讲课的资料。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通过教数学课,当班主任、辅导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感情。学生毕业后,有的仍找我谈心、商量问题,我一如既往,坦诚相见。分别多年了,节日时总有贺卡从国内外寄来,向我致以真诚的祝福。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党的教育下,奉献自己给教育事业,让孩子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从而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信任,我感到欣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