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优秀名师论文: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教学
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然而现代数学教育不仅有数学知识传递的功能同时,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体验数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教室的地面。学生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尝试后,许多学生纷纷放弃了尝试,觉得用“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觉得有必要产生一个更大面积单位,这样“平方米”也就呼之欲出了,然后再让学生用“平方米”去测量,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平方米”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较大的物体表面应该用“平方米”这个单位比较合适。
2、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整除与除尽;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3、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教学:
先出示一块长方形菜地,给出长和宽,指出:为了防止蔬菜被动物踩坏,李伯伯想在菜地周围围上篱笆,篱笆该有多长?同学们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得出多种方法:
周长=长+宽+长+宽 周长=长*2+宽*2 周长=(长+宽)*2
通过比较让学生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反馈: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在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学习到同学们更多方法,从而能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4、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只要稍作挖掘,适度地加以渗透,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思想方法。
5、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这不仅仅限于简单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像以往教材中以求解为主要目的的应用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许多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二、创设适宜学生体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1、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2、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体验式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在课堂上准备了一些鸡蛋、几个苹果、电子称等,通过让学生估一估、称一称的方式了解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有几个,再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又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拍一拍1秒可以拍几下;眨眨眼,1秒可以眨几下等这样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增长见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3、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的“矛盾”往往激化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先将学生分成甲队和乙队,分别抽3人排球,纪录每人拍球的下数,然后让学生算出最终哪队获胜。学生很容易知道哪队获胜,这时,我又说了一句话:“老师也想参加这次比赛,我加入到甲队,拍了16个,你们看甲队在加上16个,现在老师宣布最后的胜利者是甲队!”这时乙队同学愤愤不平地说不公平。我又提问:“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提出要么甲队去掉1人,要么乙队增加1人。这时我提出:“如果人数不能改,怎样比才公平?”这时让学生小组商讨对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通过求平均数进行比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比总数不公平时需求平均数,使平均数的产生水到渠成。
4、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一上年级《排队顺序》中有3中求总人数的情况:A从前往后数小红在第6人,从后往前数小红排在第5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B从前往后数小红在第6人,她的后面还有5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C小红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这3道习题学生特别容易搞混,我在教学时,抽部分学生上来排排对,通过直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这3道习题的区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5、引导反思,让学生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活动、体验,有所发现,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但这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凭直觉。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体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花时不多,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有章可循。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016年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题推荐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题分析
201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201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题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2016年冀教版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练习
2014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16年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测试卷答案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分析
2016年小学四年级暑假作业本答案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分析
2016年四年级小学生数学暑假练习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练习(人教版)
2016年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题
201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2013年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卷(北师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201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练习
2016年2016四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