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获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获奖论文《...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师获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

2016-10-28 收藏

小学数学教师获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王丽萍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趣引思,优化导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以情感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营造一个“趣”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以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在花果山水帘洞中,孙大圣准备给小猴们分桃…如果把一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几只桃?可半个桃怎么表示呢?这下可难倒孙大圣了,同学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创设情景,诱导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教师的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动态性、个体性、情感性。

1.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

2.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知己知彼,了解学生的识认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其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新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3.巧妙设计教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参与操作,玩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2.参与讨论、发现、激活创造思维。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教学“年、月、日”时,笔者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

什么是闰年?”也有的问:“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和下旬,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3.参与猜想,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又叫猜想,是一种整体、粗线条的、跃进式的思维。

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对事物直接感知,整体把握,通过一阵紧张思考,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找到答案。

4.参与开放性练习。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的综合发展,教学中既要重视发现知识规律,又要重视知识运用过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的锻炼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时,有个学生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沿着高剪开,而是斜着剪开。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侧面展开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的面积,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这样想也可以”就请另一位说出你想要的答案,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六、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提出问题: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 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

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七、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七巧板中的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除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外,我还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已喜欢的动物或图案,并经常表扬取得劳动成果的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广阔而美丽的天空,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