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优秀范文
2014年12月14日【内容提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将其与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鲜明的资源,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观察、探索、感悟的难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肩负着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由于受小学生思维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逐渐成熟特点的限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声形并茂、立体逼真、动静结合的优势,就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现思维的合理过渡或迁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创设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 直观形象 高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性特点和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将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方面,尤其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
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主要涉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等。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初步地认识和理解空间的必备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教学媒体形式较为单一,表现力不足,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变换,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需要。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扩展知识内容宽度。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也能动静结合,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点,还能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切切实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以下是本人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优秀范文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左右。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长时间的让他们听老师的讲解或者做文字性的习题,他们同样会感到枯燥无味,难免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上这样的知识点不像文字性的或计算类的知识易于在黑板上书写或用语言表达,导致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从而会失去兴趣,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把这部分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时,学生都很兴奋,兴趣非常高涨,注意力也异常集中,他们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扎实,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我首先利用电脑演示了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特点。在教学平移时,我在电脑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了解了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5格理解成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是5格,利用课件可以动态平移的优势,就能使学生明白原来平移5格是指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对的点或者平移前的线到平移后相对的线之间的距离是5格。这样不但有效的化解了知识的难点,而且纠正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旋转时,我同样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决定着旋转后的图形。例如旋转中心位置不同,得到的旋转图形不同;旋转角度不同,得到的图形也不同等等。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借助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就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上底+ 下底”,为什么要“除以2”。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旋转、平移把两个完全一样但涂色不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每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简单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因为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一来,这节课的难点便迎刃而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印象,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重要内容,很多时候需要积极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发展。传统的教具演示,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发现,有时不够便捷和高效。比如圆柱体积部分涉及圆柱的切分和拼接,教具制作复杂,课堂操作难度大,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弥补这个不足,甚至会达到传统媒体难以演示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沿着高切成两半,然后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分成大小相等的16分、32份、64份……,最后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立体图形。通过演示使学生不难发现圆柱被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就会越接近于长方体,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以后,体积没变,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高为长,半径为宽的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这种动感的演示,具体、形象、清晰地展示了分和拼的过程,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既使学生进一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对和他们生活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往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很多情境在生活中是极少出现的,但又是我们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变的积极主动。例如,在教学“设计运动场”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出示标准运动场的鸟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长方形的长是直线跑道的长,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在学生明确了运动场的结构后,我再出示下个任务:讨论设计方案,绘制运动场平面图。同时出示设计要求和问题:共设4条跑道,最内侧跑道内沿长200米,每条跑道宽1米;如何分配长和半径比较合适?之后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平面图,然后再用课件动态演示运动场的设计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内侧跑道所在的半圆的直径与外侧跑道所在半圆的直径为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起跑线不同的道理。最后我用课件播放运动员比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标准运动场,了解运动员比赛的一些常识。这样一来,学生整节课都兴趣高涨,既轻松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数学教学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工具,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为数学课堂教学搭建新的“平台”,创设新的模式,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体积与容积(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分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九》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体积与容积(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数除以分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3)》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1)》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