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范文
小练笔[摘要]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电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作用越来越大。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工作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创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 创新; 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有利的资源,使之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呢?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1]。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现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2]。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教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呈现了循环小数的动画片。学生被有趣的小数动画深深吸引了,于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接下来利用课件动画效果引导学生探索明白了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并了解了它的写法,最后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循环小数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再加上学生的不断探索,在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合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我们教学《分数中单位1的认识》时,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1)学生爱玩球把“一堆皮球(9个)”看作单位“1”.黑皮球3个,白皮球4个,花皮球2个。黑皮球占总数的,白皮球占总数的,花皮球占总数的。列式: ++==1。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教师说明:用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时,整体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体是相对而言,是可以转化的.
3.把一盘苹果(4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占这盘苹果的,有( )个苹果.
4.(出示12只苹果)现在把()个苹果看作单位“1”,这堆苹果的有( )个苹果.
教师追问:同样是,为什么苹果的个数不一样?(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它们的所表示的个数也不同)
教师说明:在具体问题中,由于单位“1”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所以同样的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引导自主探究,开发学生潜能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宗旨在于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可能,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电教把多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多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促进情感思维信息在传递与反馈方面形成快速交互,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发,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主动的发展。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创设了神秘屋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向学生出示神秘屋中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题纸自己先进行观察,整理这些数据,并完成数据的统计,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交流与探究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探索出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教学中教师没有把着眼点停留在整理的结果上,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操作、交流,再加之课件的适时点放,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探索出其中的规律,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构建自己的探索思维。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积极主动的与其他的同学交流,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
四、发展信息能力 ,培养信息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出了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五大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其中收集信息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处理、应用这些信息探究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发展信息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的环境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9:33:19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5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1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7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14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18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12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13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13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9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5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8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9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2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3
高二数学上册模块考试题1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2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3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5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10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2
高二数学上册模块考试题3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4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5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6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12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17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8
高二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9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