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参赛论文选登《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参赛论文选...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师参赛论文选登《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

2016-10-27 收藏

小学数学教师参赛论文选登《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

2015年1月1日牛道口中心小学 孙 淑 静 陈海燕

【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图像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表现信息,增强信息的真实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我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教学 多媒体 教学效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数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 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而且,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 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制而成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单元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由于教育对象存在心理和个性上的差异,教师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声并茂、多角度地展现学习内容,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并通过演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然后学生根据课件演示进一步观察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显示,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理解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减负增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百利而无一害。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五、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在电脑里设计了一个能控制的时钟,先让学生感受“滴答”两声是一秒。在秒针同样是转一圈的条件下,让学生看一段一分钟填满的颜色带,再让学生看一段一分钟放完的卡通片。我发现学生开始一分钟显得很无奈,后面一分钟显得很快乐,再问学生哪段时间长一点,都说第一段。接着让学生边数“滴答”边看一段一分钟填满的颜色带,再让学生边数“滴答”边看一段一分钟放完的卡通片。学生议论了,奇怪!正是快乐日子过得快,苦日子度日如年。随后我还放了一分钟一段的歌曲,又让学生写一分钟的字,读一分钟的书,感受一分钟的长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有关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同时学生在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同数学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