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开拓学生的想像力》范文
名师论文摘要: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给教学带来的帮助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学习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本文就从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更好的突出图形变换中的重点、化解难点;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广泛,体会数学的美;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开拓想像力等方面阐述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图形的变换 ; 教学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也感觉到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部分知识时更显出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图形的变换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平移、对称、旋转、相似几部分。这些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又比较抽象,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清楚,很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用一些漂亮的图片、动态画面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图形变换规律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图形的变换这部分知识在教学时,如果仅靠教材上的单一的、静止的图片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就不同了,能在一开始就利用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画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剪纸、车标、蝴蝶、飞机、天安门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案,一下子就吸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问:观察这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兴高采烈的观察、讨论很快就发现把这些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够互相重合(即直线两旁的两部分全等),我便介绍具有这样特点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又比如我在教学平移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工厂里传送带上的运动、公园里缆车的运动、公路上汽车的运动等;在教学旋转时用多媒体出示时钟秒针的运动、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荡秋千等运动;通过这些动态的画面展示,让数学课堂能够在开始环节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化为主动。
二、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图形变换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轻松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图形变换过程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一节课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能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图形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把这些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起来,学生感到较难。利用多媒体后,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很容易就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比如我在教学旋转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钟表,动画演示秒针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细心观看秒针从一指向十二谁的旋转过程。
问:“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旋转过程?”
生:“指针从十二指向一,绕点0顺时针旋转30度”
动画演示指针从六转到九
问:“指针从六转到九呢?如何让描述这个旋转过程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问:“看了这么多旋转,想一想,要想把一个旋转特征描写明白,应该怎样描述,说那些方面?
生:“要说清楚旋转时的开始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按什么旋转方向、旋转多少度等几方面”
板书:绕哪一点、按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师:“要把一个旋转特征表述清楚,就要把他的开始位置、绕着哪一点旋转、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说清楚。”
像这样,通过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学生观察很自然的就知道了旋转的几要素,轻松的就掌握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又比如我在教平移时,让学生观察一些教材中的图案
问:“下面一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若能,请说说是怎样有这一部分绘制出来的。”
教材中的图案虽然美丽,也贴近学生的生活,但都比较复杂,既不易观察,又不便动手操作,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很难用语言把绘制的所有方案都说出来。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动态的演示,把这一个基本图案通过左右、上下的平移,把整个图形是怎样绘制的演示得清清楚楚,学生看得也明明白白,很容易就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手段展示结论突出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一些图形变换的结论是学生必须理解记忆的。而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看看热闹,看演示图形变换时很感兴趣,一旦出示结论性的知识就不想看了,而借助多媒体展示总结的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中“变色”“闪烁”“聚光灯”“刮刮卡” “遮挡板”等功能突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记忆。
像这样借助多媒体动态的演示,使原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直观的感知,也就较轻松地理解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三、用多媒体教学减轻了老师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有大量的图案,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图形去让学生观察、总结,学校又没有这些现成的图案去让老师利用,如果只靠老师手工绘图有的图案做为不是专业绘图的老师来说很难制作出来,即使制作出来也有误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分析结果,还会浪费老师不少的课余时间,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多媒体上搜集现成的漂亮的、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去观察,节省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把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备课、批改作业中去。同时通过也减少了老师上课绘图的时间,给老师留下了更多的时间去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学生也留下了更多的学习空间,让课堂变得充实、紧凑、容量变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变换中与生活有关的大量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美。
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很多图片与这部分知识有关。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扑克牌、汉字、汽车品牌标志、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蜻蜓、剪纸等图片展示给学生,学习平移时出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工厂里传送带上的零件、商场里电梯的上下等图片,学习旋转时出示风车、摩天轮、秋千、钟摆的运动等图片,学习相似时出示照片的缩放、生活中的艺术字等图片,通过出示这些大量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意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通过欣赏这些图片也让学生从图片中体会到生活的美,数学的美。
五、用多媒体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想像力。
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学后常常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图案,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中心对称时都要求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在学习平移后教材也要求学生利用平移用一个基本图案设计出另一个图案,初中教材中每当学完一个图形变换后,教材中都会出现一个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这种图案设计题最容易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种设计图案的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与外界接触的较少,思路比较狭窄,设计出的图案往往比较单一,有时即使想到,限于 自己的水平也很难呈现出来,特别是一些组合图案更难呈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呈现出这些图案,也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利用变换组合设计的图案让学生欣赏,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7:29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论文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随堂检测题
2016年春季学期初一数学试卷模板
2016年二年级数学期中考试题(下册)
2016中考数学辅导提分技巧
2016年初三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基础达标(浙教版)
2016中考数学知识点方程与方程组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第四章第1节同步测试及答案
2016二年级期中数学试卷(青岛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题
中考数学名师指点一定要及时做好复习笔记
2016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1-5单元)
2016年中考数学一模模拟试卷(附答案)
2016二年级数学期中测试卷(人教版)
2016中考数学考点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征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苏教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概率练习题
教学方法的五个依据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
2016中考数学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含答案)
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矩形、菱形
中考数学名师指点系统梳理知识点
2016年精编浙教版数学第3.2节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6年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课后检测题
2016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随堂检测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
2016年小学二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
2016中考数学一模联考试题(带答案)
2016中考数学一模调研试卷(附答案)
中考数学填空题解法技巧复习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2016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