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小学数学老师教育教学论文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论文正文1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要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性地“学”,两者和谐地统一。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对数学产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异是在作一种苦役,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引出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它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开课我就用故事导入:茜茜和笑笑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我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待学生自主探索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演示了课本中的直观图制成的课件:3个完全一样的圆饼→3个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1份中3个展开重新拼合成1个。这个演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这样设计即与学生此前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探究:用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我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得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 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 S=2лr× ×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 (2лr×+2лr×)×2r÷2=лr2的结论。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班班通资料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此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
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比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数学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数学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1:56:43
代数式的值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
用字母表示数测试题及答案
概率练习题
相反数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
代数式同步练习及答案
简单的平移作图同步练习及答案
简单的旋转作图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有理数的加法加法法则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不等关系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检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同步练习及答案
矩形和正方形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测试题及答案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检测试题及答案
众数同步练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中位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从三个方向看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测试题及答案
平面图形的平移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变量单元检测题
七年级数学角同步练习
与数学交朋友检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菱形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心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基础过关练习及答案
展开与折叠同步练习及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