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论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范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论文《...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名...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论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范文

2016-10-27 收藏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论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范文

学习链接: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徐兴法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生动具体形象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理解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课堂设计,积极、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理解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才需要用到的多媒体技术,教师适时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课堂设计,积极、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理解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恰当,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发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如何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其诱因既可以来自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满足,也可以来自学习以外所获得的间接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把图、文、声、像集于一体,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很强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收费站汽车进出时转杆的打开和关闭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知发展水平上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一个圆形花坛的情景,利用闪烁效果表示出什么是圆的周长,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怎么计算圆的周长,通过协作学习认识圆周率π,圆的周长=πd=2πr。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运用信息技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于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

《课程改革纲要》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比例的意义》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改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竞争情境,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应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 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会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指导者、促进者,还要求多媒体作为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学生探索认知的工具。依据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时,要重视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干扰变量因素,寻找适合的途径和解决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稳定的认知结构。

1.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到教学中,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对于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维、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通道。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且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课件,让一座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

又如,在指导学生解决相遇实际问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副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景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然后演示两人两地同时相向出发,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技术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场景,直观地展示了两人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而且要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已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听从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差。而运用信息技术到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成功感,并坚定今后自主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改变教材的安排,用测量计算、拼摆验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制作可操作型的课件,学生在电脑上可以画出任意大小、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直接可以在电脑上观察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当他们每个人用不同的三角形,发现了相同的结论,由此可以想象同学们的惊讶,感觉数学的奇妙,表现出极大的创新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教材形态、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由教师控制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自定步、双向自由交流的状态的新形式。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优势,能扩展学生感知的时空,加深学生认识的层次;这种多重刺激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以往教圆的画法,先是老师画一个圆,说一说画圆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跟着画几个圆。这种教法简单,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画。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以下几道思考题:①画圆的根据是什么?②画圆的工具是什么?③画圆的步骤是什么?④试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然后由学生上机,查阅资料库,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动手用圆规画一个圆。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启发性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关注个体差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综合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整体设计,旨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设置个性化作业,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作业,才能体现出个性、体现出实效。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习题,如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给后进生布置做基础题,给中等生做提高题,给优等生做挑战题等。而这样的作业布置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以至于许多教师望而却步。然而在信息技术平台下实施起来又是如此的轻松自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发送”一下就可布置下去了。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师生,突出了师生、生生互动,它把抽象的知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自由、自主、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15年1月29日

推荐:国旗下的讲话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