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比较复习题与例3 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的含义。
1/4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单位1的1/4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
(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4+241/4,说说241/4的含义,独立解答。(板书:先求今年增加的班级数,再求今年的班级总数)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 (1+1/4),说说(1+1/4)的含义。(板书:先求今年的班级总数是去年的几分之几,再求今年的班级总数)
(6)小结: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2、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分析题中2/3的含义,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独立解答。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教师及时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如学生有困难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
指名学生解答,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请学生比较这两题的解法,沟通其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的第7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2、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习十六的第9题。
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6、7、8、9题。
课前思考:
例3是已知去年班级数,以及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求今年班级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关系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要用到两条线段才能清楚的反映出他们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今年的班级数与去年班级数的关系,并明确:要求今年的班级数,可以先算出今年增加了几个班。为此教材先呈现了一条表示该校去年班级数的线段,并启发学生根据: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4这一已知条件,画出表示今年班级数的线段。通过这样的操作使两年班级数的关系更加清晰,也利于学生认识到:要求今年班级数,可以先求出今年增加了几个班。
与例1一样,也不要求学生列形如:a(1+n/m)的式子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
课前思考:
与潘老师的感触一样,对这题的处理,只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而没有着重介绍第二种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那么教师可以肯定这样的做法,但不推广成普遍要求。原因是:例题2中,根据男生占全班人数的5/9转化成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5/9)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今年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转化成今年的班级数是去年的(1+1/4),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题目,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解题方法:1、为什么要分两步计算,能只算出第一步吗?为什么?体会一步与两步的区别。2、为什么在计算第一步时都用乘法计算?体会单位1已知与未知的区别?3、为什么第2步有的地方用加,有的地方用减?体会要求的量是比单位1的量多还是少。
课后反思:
今天又是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例题3是已知某小学去年的班级数,以及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求今年的班级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要用到两条线段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今年的班级数与去年班级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利用画线段图及抓住关键句来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通过线段图,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要求今年班级数,必须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班级数;也可以先思考今年的班级数相当于去年班级数的几分之几。
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答,但也仍存在少数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而是在机械模仿的问题。尽管课堂上我在请学生回答自己所列算式时一直追问学生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以此来督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下节课是相应的练习课,看来要多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看看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该如何解决。
课后反思:
这课内容的知识点其实在第3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已将它与原来的一步计算的问题进行过比较。记得当时有这样的训练题:将数量关系补充完整,例:10月份用水量比9月份节约1/5,9月份用水量乘1/5=( ),当时有学生在括号里填(10月份的用水量);再比如,根据条件将问题补充完整,例:男生有20人,女生比男生多1/4,( )?,当时也有学生将问题补成:女生有多少人? 当时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已经进行了比较,学生已初步接触了这单元例题3的类型,所以在学习新授之前,我在周四让学生先尝试将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当成回家作业独立完成,从完成的情况看,除3个学生有些困难外,其他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等周五通过课堂学习后,再让学生检查回家作业情况,发现有错误的地方自己纠正。
这样的教学效率很高,感觉不错!
课后反思: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学好分数应用题,将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既能熟悉和掌握各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的内容、特点、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也能提高解答各类复杂分数应用题的应变能力。
苏教版认识厘米课件
认识平面图课件
乘法竖式课件
万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课件
1-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公开课)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课件
二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课件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单元复习题课件
认识平均分1课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3课件
苏教版乘法口诀表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课件
镜面对称课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2课件
二年级时分的认识课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4课件
锐角和钝角公开课课件
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课件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二)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1课件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课件
秒的认识课件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1)课件
二上数学总复习课件(4)课件
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课件
乘加乘减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课件
苏教版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