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收藏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2016年高考数学备战复习的攻略
2016年高考数学得高分的个秘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的总复习练习题下载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怎样搞定高考数学的证明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测试卷
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必须掌握的核心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同步练习题第二学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综合能力测试卷
2016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欣赏设计》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2016学年度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文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和体积》说课稿
2016春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题单位换算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数学好习惯,走出恶性循环
2015~2016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6学年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练习题正比例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及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