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收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吗?
2、查看试验用具是否齐全
3、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一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两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讨论: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为什么影长不同?估计会有什么相同?
计算,再找一找有什么发现?
引导概括: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应用规律
如果竹竿长3米,地面上的影长多长?
交流方法
归纳推算的方法。
能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想办法测量大树有多高吗?
讨论方案,分工合作。
怎样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强调:测量大树的影长和竹竿的影长应该在同一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你能测出它们的高度吗?
四、总结交流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4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9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3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高一数学指数运算的性质
高一数学向量的数乘1
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9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5
高一数学直观图
高一数学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
高一数学换底公式2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高一数学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两平面垂直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5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6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6
高一数学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高一数学函数图像的变换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8
高一数学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2
高一数学指数概念的扩充
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体积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0
高一数学函数表示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运用
高一数学两条直线垂直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