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收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吗?
2、查看试验用具是否齐全
3、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一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两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讨论: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为什么影长不同?估计会有什么相同?
计算,再找一找有什么发现?
引导概括: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应用规律
如果竹竿长3米,地面上的影长多长?
交流方法
归纳推算的方法。
能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想办法测量大树有多高吗?
讨论方案,分工合作。
怎样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强调:测量大树的影长和竹竿的影长应该在同一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你能测出它们的高度吗?
四、总结交流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2.1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6.2.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8.3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4.1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8.2 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4 两步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3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0.4 统计和整理》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6.3.1 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5.1.1 认识年、月、日》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5.2 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4 统计和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5.3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7.1.1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7.2.1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0.3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3 图形与几何》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2.2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5.1.1 认识年、月、日》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1 数与代数》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0.2 量与计量》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6.1.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3.1 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4.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2 量与计量》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7.2.1 认识几分之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1.2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1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上学时间》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8.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