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1
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灵活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预设:找规律和列表推理,课件出示相关内容)今天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例3和例4,继续享受由数学思考带来的“思维盛宴”。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题目:△、□、○、☆、◎各代表一个数。
(1)已知△+□=24,△=□+□+□。求△和□的值。
教师:你能解决这道题吗?请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预设:△=18,□=6。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因为一个△等于3个□,可以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三个□。这样,第一个算式就转化成了4个□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接下来求△,用6×3=18就行了。
教师:大家听懂这种方法了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预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该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应让学生把代换的过程(思路)讲清楚,通过教师的提问理解关键步骤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解题过程的表述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呈现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我们再来看第(2)小题:已知○+☆=160,◎+☆=160。○是否等于◎?
想一想,你的结论是什么?(相等)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呢?
预设:两个等式中都有☆,只要把☆分别减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
教师追问:把☆分别减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两边依然相等。
教师:你能用第(1)题的方法表述这个过程吗?
学生练习,教师强调每一步都要写清楚依据。
交流汇报,逐步引导得出:
教师小结:在解决第(1)小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等量代换)第(2)小题则是根据什么?(等式的性质)将解题过程用这样的形式表示出来,采用的是数学证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表述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已经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充分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思想。
2.教学例4。
教师:运用数学证明的方法,还可以解决几何知识中的推理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谁来说一说?
预设:①平角是个角,而直线是条“线”;②平角可度量,1平角=180度;直线不可度量;③最明显的区别是:平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直线没有。
如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教师:谁来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预设: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在图中有四组角是相邻的。
预设: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在同一条直线的两旁可以找到两个以O为顶点的平角。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平角呢?(4个)它们分别是由哪两个相邻的角组成的?(∠1和∠2,∠2和∠3,∠3和∠4,∠4和∠1)
课件出示第(2)题:你能推出∠1=∠3吗?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后汇报思路。
预设:∠1和∠2可以组成平角,∠2和∠3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2,就可以得出∠1=∠3。
预设:还可以这样想,∠1和∠4可以组成平角,∠3和∠4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4,可以得出∠1=∠3。
教师:这两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时减去同一个角,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你能用例3中学到的方法表示这个过程吗?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作业,逐步归纳得出: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出∠2=∠4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突出强调表述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设计意图】题目中平角的概念和平角与直线的区别这两个问题是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位。第(1)小题既可以由题意“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出发,也可以从平角的特征考虑加以解决。第(2)小题的解决根据第(1)小题的结论,同时例3中的第(2)小题为本题的推理提供了知识基础,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
第(1)小题可采用等式的性质,将三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求出○+□+△=100,然后依次求出结果;第(2)小题先根据上面两式求出○和□,然后代入第三式求值。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该题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知识,是例4的配套练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平角的概念进行推理。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练习设计,强化了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数学证明的方法和几何证明等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推理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数学证明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分类专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强化练习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计划浙教版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专训
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2016年小升初数学经济问题的公式归纳
2016年三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练习题下学期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趣味竞答试题
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确定位置随堂检测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竖式计算分类专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下学期
新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检测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循环小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2016学年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脱式计算专项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填空专项练习题
初中数学知识口诀大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016年春季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青岛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2016年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分类专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检测题数与代数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填空分类练习
小升初数学专项练习试题长方体正方体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