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浅谈在课堂...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

2015-07-20 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着意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实践证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是持久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对三个维度进行了这样的整合: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几个漂亮钟表,让学生欣赏。同学们这些钟表漂亮吗?

生:漂亮!

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自己亲自制作一个钟表?

生:想!

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模型钟表。并要求学生在制作好的钟面上拨出一个自己已经认识的时刻,然后展示。

师:哇!真美呀!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亲自动手制作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1:老师,我发现有错误!6号钟表两根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2:我还发现2号钟面上的数字写成一堆了!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生3:每个数隔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4:我发现8号的9点钟拨得不是很准确,我来给他拨正。

师:你最喜欢哪一号钟面?

生1:我最喜欢3号钟面,因为它的数字写得特别端正清楚,也很平均!

师:也很平均,是吧!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他的意思?

生2:他是说,一个数和一个数隔开的位置都是一样长的。

生3:我喜欢4号钟面,因为它用了两根不一样的针,一根是短针,一根是长针。

师:短针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长针呢?

生4:时针,分针。

生5:我最喜欢5号钟面,因为它刚好是六点整。我喜欢六点整。

师:还有哪几号也是几点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我通过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动手制作钟表,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让学生体验到真正参与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拨出时刻,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轮又一轮的找错、辩论、解析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对某些数学问题作一些变动,如改变设问方式或设问方向,或隐蔽条件,或提供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完备,鼓励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解答,得到结论不是单一、固定的答案。例如,传统的问题7+5=12。改变设问的方式,变成□+□=12,这时学生就必须开动思维,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又如,88÷2=44如果改变设问方向,变成8□÷2的商是最大,□里的数是几,或商要最小,□里的数是几,或商要是偶数,□里的数是几,商要是奇数,□里的数又是几。由于这种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思维性强,知识容量大,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表现个性化解题方式,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由于解答这类问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因而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本人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5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狐老大的240元可买40只烧饼,狐老二的480元可买80个,狐老三的4800元可买800个,狐老四的60元可买10个,狐老五的24元可买4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的烧饼最划算呢?”我让学生帮助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后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引入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一般特点,还要了解个别特点,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要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按教材内容出示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一?这些问题可让学困生回答,来认识什么是几分之一和单位“1”。接着要求中等生回答稍复杂的一些问题,“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表示几分之几”?从而来认识什么叫几分之几和进一步认识单位“1”。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也就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把6只熊猫玩具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单位“1”的外延,抽象概括出什么叫做分数?这些问题让“优生”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能循序渐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性会得到充分地调动。

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能否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保障。不妨假设,当一个人对数学毫无兴趣,丧失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自信心,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很难想象能够学好“知识与技能”。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培养情感、态度培养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