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科学预设 ...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

2015-07-20 收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何为“四基”?数学教学的“四基”指的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变“四基”,体现了当今数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也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预设”是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生成”是在实施教学中,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貌似矛盾,实为密不可分。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四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平时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预设过细,压缩生成,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前预设时,不少教师往往追求一种目标: “精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细”地设计所有问题,“精细”地设计课堂中每一句话。以此追求完美,追求面面具到,生怕遗漏什么,影响课堂教学。

案例:六年级数学解方程练习题的教学片段:工厂中有男职工26名,女职工14名,女职工增加多少人占全场人数的一半?教师设计了下面一段“精细的问题”。

师:女职工是不是工厂的人?

生:是!

师:女职工增加了,工厂人数有没有改变?

生:有!

师:女职工增加了X人,工厂总人数就增加了多少?

生:X人!

师:应怎样列式计算?

在细致、琐碎地引导下,学生列出了方程:2(14+X)=26+14+X,解得X=12。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转换、更新认知框架,排除障碍,预设时需设计必要的“引导”环节。但从这个教学片断来看,却有以下几点不妥:

1、教师的包办代替太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教师的启发“太露”,学生成了 “应声虫”;

如上案例,针对学生列出方程:2(14+X)=26+14,教师只需点拨一句:“工厂女职工人数增加了,这个工厂的总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再发现,学生是不难明白的。好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教学预设中要的“精心”不是“精细”,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气,不要“为学生想得太多”。

【误区二】预设不足,生成“脱缰”,脱离教学基本目标

过细的预设不行,但对学生缺乏了解,对教学中一些重要环节缺乏斟酌的预设也要不得。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主题图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少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常会设计些笼统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无限制发散,脱离教学目标。

案例: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

生1: 我看到儿童乐园里有好多可以玩的项目。有摩天轮、旋转椅、小火车、跷跷板等等。

师:真不错,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游乐项目,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3: 我看到2人在玩跷跷板。

生4:我看到3人在荡秋千……

时间已过去不少,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能如教师所设、所愿。这时教师啼笑皆非,只好问:“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游乐的项目中的机器是不是在运动着?它们是怎么样运动的呢?”

生:火车在直直地开着。

生:摩天轮在转圈……

案例中,“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虽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却过于笼统,导致学生的回答未能如教师所预设的(能较快说出与“运动轨迹”相关的知识),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预设时虽然需要设计些有趣、开放、弹性、灵活的成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思维生成”,但若一味追求生成,也会导致教学如脱缰野马,不受控制。如上案例,教师可直接问:通过观察,同学们说一说游戏项目中的机器是怎样运动的?这样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质量。

【误区三】固守预设,浪费生成,影响思维的扩展与延伸

某些教师每每上课,心中早已认定教学流程,“指定”了学生的作答,只要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的生成或与事先预定不符的生成,便会担心浪费时间,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管“生成”是否对学生有益,一律跳过不理。

案例:“画直线”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了画好直线,我们在画直线时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尺子!(这是该教师预案中的设想)

但此时却有位学生作答:“老师也可以用铅笔,它也是直直的,它也能用来画直线。”听到这答案,该教师愣了下,在停顿几秒后,匆匆地表扬了几句后便按照预案继续授课。

案例中,教师怕耽误时间,浪费了“用铅笔也可以画直线”这个宝贵的答案。若该教师能借助这个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尺子画直线”的本质——“所有笔直的物体都能借助用来画直线”,并由此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堂将更加精彩。但该教师却固守预案,放弃知识扩展延伸的机会,如此教学真是“暴殄天物”。

以上种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误区,皆是教师错误对待“预设”与“生成”而造成。那应如何才能避免误区,实现课堂教学的“四基”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预设

(1) 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了解教学“四基”目标,科学制定“四基”目标的重要工具。这里应注意的是,教材虽具有普遍性,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并以此制定教学的“四基”目标。

(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要有弹性、要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如图),由于学生经历了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9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去自主探索、自由讨论,教师仅仅负责从旁提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透地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与内在联系,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 “四基”目标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作为教师,要坚信:在预设时给学生多留一片空白,学生便会多还我们一份色彩。

二、驾驭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设计时,教师会尽可能地对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做了设想,但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实际教学往往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让课堂更加富有灵性。

1、善于纠“错”,巧妙引导生成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认为学生正确地作答是“好生成”,能帮助教学顺利的展开;对学生错误的答案经常持否定态度,认为会影响课堂教学。殊不知,答案虽有对错,但生成不分好坏,“错误”的答案也是教学中生成的亮点,须加以利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http://www.xxkt.cn/shuxue/UploadFiles_1958/200707/20077422237912.jpg,涂上颜色表示并把纸贴在黑板上。这时,该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全班交流的时候,该老师有意地把这个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生:这个涂色部分不是http://www.xxkt.cn/shuxue/UploadFiles_1958/200707/20077422237912.jpg,是这个图形的http://www.xxkt.cn/shuxue/UploadFiles_1958/200707/20077422237937.jpg

师: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那么,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

生:乱折的。

师:那http://www.xxkt.cn/shuxue/UploadFiles_1958/200707/20077422237470.jpg,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是不是这个同学折出来才让我们认识的,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学生点头称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那个同学折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错误的答案,但该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的生成性资源,利用孩子的“错误”推进教学进程,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审时度势,果断调整预设

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如一案例: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时,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四基”目标,但这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学生的需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而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 “预设”和“生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有悖于人本教育的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优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