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认识。对于这些新理念,我铭记在心,并从心底里接受了它。然而,我刚进入课堂实施的第二天,学生的表现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这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还真验证了这么一句话: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我不得不承认,从理念到实践之间的确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这里我就以我在一节课中体会颇深的两个案例予以说明。那是一节新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快乐的家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数数、认数,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数的作用,培养学生做学习数学的有心人。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发现,探求新知课堂总结。

【案例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他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快乐的家园。(师边说边出挂图)

二、引导发现,探求新知

1、说一说。

师指着挂图问:这里有什么?

生:这里有一只小狗。

师:这里有什么?

生:这里有一棵大树。

这时,有一位小朋友把手高高地举起,于是我叫他站起来说。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对我说:老师,你不用这样指着图来问,我们自己也能发现的。我当时被愣住了,学生这是在教我如何教学啊!既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呢。于是,我换了另一种方式。

师:看来,小朋友们可真不简单,那谁愿意说说你从图中还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就有好多小朋友举起了手,我指名回答。)

生:图上有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条船,一条河,一座房子,一座大山,还有一个太阳。(他好像憋了很久,老师好不容易给了他这个表现的机会,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好不得意。其他小朋友也不服输,个个都想表现表现,所以他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说得多好啊!那你们知道,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条船,一座房子,一座大山,一个太阳,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生:用数字1来表示。

师:小朋友再仔细找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是1。

生1:我发现图上还有一个萝卜,一棵小草。

生2:老师,还有一筐萝卜。

说真的,学生说到这里我自己也认为图上再也找不出数量是1的物体了,正想收手,突然又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图上有一把锄头,一顶帽子,一条小路呢。

师:你真是太棒了!观察得那么仔细,老师也没有发现这么多,你可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看来我们都得向你好好学习了,大家掌声表扬他。

【案例2】

(练一练的第3题,本题要求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是一道难题,我首先很详细地解释同样多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师:大家都明白同样多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观察第一幅图,左边有什么?

生:左边有三个人头。

师:那么右边我们应该圈多少顶帽子才和左边的数量同样多呢?

对于这个 问题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我,讲台下面还有好多双迷茫的眼睛在看着我,我真不知道我到底在什么地方解释得还不够清楚,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正当我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时,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懂,3个人就戴3顶帽子,那边的6把椅子就由6个人来坐啦。(太好了!我如梦初醒,这才是学生的真正思维啊!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对于同样多这个概念还很模糊,但是日常生活中他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般就戴一顶帽子,一个人就坐一把椅子。我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我们的思维是不同步的,所以没有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却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强加在学生的头上,学生不理解是自然的。真可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于是,我重新整理思路再一次引导学生。)

师:左边有三个人我们应该准备多少顶帽子呢?

生齐声答:三顶帽子。(并很快就圈好了。)

师指着第二幅图问:这里有6把椅子,你们猜猜会有多少个小朋友来坐?

生:会有6个小朋友来坐。

师:那你们赶快在右边数出你们喜欢的6个小朋友,然后再把他们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地去做了,并且圈得很正确。)

案例反思:

回顾这两个片断的教学,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逆发出那精彩的发言,也许我将会不断地重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的那种传统课堂教学。这一切都真实地证明了: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就如同空气,既可压缩于斗室,亦可充斥于天地,其关键就看我们教师究竟把他们放在了多大的自由空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了,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为我们教师的行为,这可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 ,我们不但要接受新理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理念,在实践中感受新理念的魅力。在本案例中,让我感悟较为深刻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于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也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和缺乏力量的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 、一言堂、上课为讲课的教学方式,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每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作为小学生尤是如此。他们生性聪慧、活泼,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表现欲!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身为教师只有完全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提供各种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譬如,在案例1中,一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以教为中心,我满脑子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竟然不知如何转化成我的行为 ,教学关系还是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课堂变得很沉闷。幸亏有那位小朋友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该让位于学生,也由于我后来的放手,为他们的自我展示和认可提供了安全、愉悦的空间,学生的表现是多么活跃啊!他们像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世界的发现者,用他们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他也会受益匪浅的。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吧。学生的意见有时候会成为很好的教育契机。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说小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譬如,在案例2的教学中,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小学生年龄小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本题。如:一般一个人就戴一顶帽子,一个人坐一把椅子。那么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三个人准备三顶帽子,六把椅子会有六个人来坐。这样不但突破了难点,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我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而是用我的逻辑思维去强迫学生思考,学生自然无法理解。这一次还是我的学生提醒了我,才让我想到了我们是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所以,我们备课时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学得更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3、教师即研究者。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回想起那两个案例中发生的一切,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肯定还会出现很多我们意料不到的问题。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共补。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不会提高,也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感悟新理念,落实新理念,就一定能品味到新理念指导教学所带来的甘甜。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