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苏教版数学...

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本第十一册第7879页。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第二部分是议议做做,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最后,建议学生利用上述活动获得的方法与经验,自主测量楼房、旗杆等物体的高度,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验、比较过程,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6人一组,将班级分成若干组。

2、每组二把卷尺和4根竹竿:一根1米,一根2米,另两根竹竿长度不限。

3、每人准备计算器、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综合实践课。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用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检查学具,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量一量,探索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数学《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设计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索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再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再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大树的高度,这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再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做中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流程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测量、推想、交流、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发现了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接着再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品味。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探索、感悟、运用,充分感知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