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如何在小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他必须关注所有儿童的发展;学校是完成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他要创造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良好条件;而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时应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由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全员参与的教学结构,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如何渔的阵地。而如何把握才能活而不乱呢?

下面就这一观点,我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自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3-5分钟),让学生自己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圈圈、点点、画画、算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讨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思考、探索、教学活动等内容,小组讨论是改静态为动态的集体学习背景的最好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将知识组合、筛选、判断、全小组达成共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满足各自不同的学习需要,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打破了教师自己的定势思维,还从学生那里学到分析、思考的方法,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交流课堂教学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学生自信心、自尊的发展,对于知识的多方面理解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班级性的大思维展示,合作学习的范围大、人数多,一般比较多的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如上所述,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全班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合作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结论的人。由学生互相帮助、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小组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从而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丰富活动经验和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转的。学生4:顺着时针转的。(这叫顺时针方向)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做做课堂教学的重点

科学的创新源于默会知识的力量,波兰尼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指出在当今时代,学生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学习明确知识,更要学会默会知识(又称内隐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学习者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践行动中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新教材中每一章节编排的数学活动,多数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意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探索、发现、推理与交流,形成对数学的理解,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 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生3: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1.9厘米。生2:相等,都是2.8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2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我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1.9厘米、1.9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生2: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2.8厘米。 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2.2厘米、2.2厘米、2.2厘米、2.2厘米、2.2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讲讲课堂教学的最新形式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对于同一知识理解感悟不同,因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产生一定的认知碰撞,在碰撞中,促进学生个体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当然,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感悟也可以来自学生的交流与碰撞。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做做,再让学生大胆地说,从而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良好的参与环境,合适的参与机会,形成超前思维,敢于向教师挑战的课堂气氛。如:例题可以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讲解;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猜想结论、讨论变式或主动构造定理、公式,让课堂活起来,给学生在同伴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指出:教师是伯乐 ,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为,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学习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课堂小天地,学习大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提供的空间和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教学求方法,师生求发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