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老师哭笑不得地说:你们听一支铅笔18米,一只鸡蛋重50千克真是荒谬。是啊,我们的学生是写得有点可笑!

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学生写出了这样荒谬的结果?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经过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有的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的概念都没有,这是导致学生出现一支铅笔18米这种结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有语感,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同样,数学有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知、感受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在新课标里,数感被摆在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活动等六大学习内容的首位,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理解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都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让学生数一数,发现有几位小朋友(10位),有几朵花(10朵)。从中引出10这个数,学生认识10后,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身上有没有能用10这个数来表示的,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有10个手指头。还比如,到操场上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觉50米、100米距离。这些活动不仅受学生喜欢,还可以获得数感启蒙,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使学生对数学充满乐趣。

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在量的方面有个正确的认识。如一个班不可能有500名学生,一辆小汽车不可能载60人,1千克鸡蛋大约16个,1千克苹果大约8~10个,一个学生体重不可能30克等。结合现实,体验大数,例如: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从一座城市的最南端到最北端大约要走多少步?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100万张纸有多厚?等等。

由此可见,结合现实生活,可以发展学生大数的数感。

二、发展数感

1.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建立多、少,相对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教学大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时,提问:请你估计下,我们学校大概有多少平方千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1平方米与10平方米比较,再估算出教室的面积,也与10平方米进行比较,想象10平方米的大小。再通过10平方米与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比较,体会较大的面积,进而估计校园的面积。并可以渗透城市的面积,以及国土的面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知到大数。

2.凭借特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多样的估算技能。

教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其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开放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估算的结果正好是一个正确答案并不一定比指出一个大致范围来得好。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带来误差大小而已。如让学生估算243+379,学生的方法丰富多彩。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的认识与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1:200+300=500,43+79>100,所以243+379的和比600多一点。

生2:200+400=600,243+379的和大约是600。

生3:243+379相当于两个300的和,所以它们的和大约是600。

生4:243<250,379<400,因此,243加379的和比650小。

生5:243+379的和比200+300的和500大,比300+400的和700小。

生6:24个10加38个10等于62个10,因此243加379的和大约是620。

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估算策略,或简约,或转换,或补偿,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展示自己的想法,提高估算技能,发展数感。

三、增强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锻炼数学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有时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获得新的发现。如: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6000本,比文艺书少1/6。先提出猜想,哪类书多?学生不难发现,文艺书多,应有6份,科技书有(6-1)份,每份书6000(6-1)=120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12006=7200(本),这样,就把相对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变成了低年级整数应用题。

四、巩固数感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实践是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教师就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师:(请一位高而瘦和一位矮而胖的学生上台。)谁有办法判断出这两位同学哪个重?

生1:重,因为他看起来比较重。

生2:最好用秤称。

师:哪位同学的办法好一点呢?

生:用秤称好,更准确。

师:我这里有一个体重秤。哪位同学会操作?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认秤,说出结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可谓一举两得。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带领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