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多年教学以来,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上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感觉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通过不断地听优秀教师的课,看名师的教学案例,学专家的教学理念,使自己在应用题上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就自己的经验,谈几个不够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意见。
一、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应用题看起来很难,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基础知识的升华。万变不离其中,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还是要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例如:一件衣服58元,一条裤子42元,买5套共要多少元钱?如果学生掌握了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基础知识,那么这样的应用题老师不用教,相信他们也能很快列出算式来。
二、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是弄清事理。
所谓复合应用题是指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中,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小明以每分钟走80米的速度去上学,花了30分钟才到学校,下午放学回家时,他只用了20分钟就到家了,问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复合应用题中就隐藏了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多长,我们必须先求出全长,然后利用速度=全长时间的关系,求出小明回家时的速度。
三、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般就教学生二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以上三点是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希望老师能提出更好的建议,以待我日后改进。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5)》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三)》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7)》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6~9(1)》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4)》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5、4、3、2加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三》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8、7加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写数和数的组成》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二(1)》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一(2)》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二(2)》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6)》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丰收的果园》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2)》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一》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