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7的乘法口诀”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处理教材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我教“7的乘法口诀” ...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我教“7的...

我教“7的乘法口诀”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处理教材

2015-07-02 收藏

[片段一]

引入:

一块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图形入手,

师:老师用1副七巧板拼出了1条漂亮的小鱼,这里一共有几块积木?

生:要7块板积木,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生:乘法算式1×7=7,7×1=7。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全会背了。

生:老师我也会背了。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我们都知道了7的口诀,教师置之不理,装作没听见似的,继续往下教)

师:这时又游来了一条鱼,现在有几块积木?(4条鱼)

生:二七十四,7×2=14,2×7=14……

接着教学完成7的乘法口诀。

[反思]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现象。于是在课后,我访谈了他们班的学生,问了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课后是这样说的:

生1:7的乘法口诀我已经会背诵了,老师不教我也会。

生2:在老师没有教之前,我1-9的口诀都会背,而且我还会用口诀来做乘法算式题。

生3:我觉得学习口诀好枯燥,因为在家里妈妈已经教过我口诀了。

生4:我对口诀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几句口诀我还记不住,我想请老师教我记口诀的方法。

……

是的,学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教师却装作不知道,生怕破坏了自己的预设。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孰不知,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将会大打折扣。

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是毋用置疑的。而且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差。但是很多教师又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当作不知道,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学习。片段一中的教师其实在掌握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直接让学生来介绍7的乘法口诀,以此展开教学。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同样选择了“7的乘法口诀”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之前,我对全班34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写下来。

·你知道7×6的口诀是什么?

·你知道“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吗?(你可以画一画)

·请你计算。5×7=  7×3=  7×6=  7×7=

结果如下:

 

 

从预测表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基本上对7的乘法口诀已经有所了解,对有几句口诀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同时发现学生对于口诀的含义的是不理解,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目标定位是: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记忆中练习口诀。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含义。

当我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疑惑:“是否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口诀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孩子们会接受这样的学习吗?”带着疑问,我展开了教学。

[片段二]

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6的乘法口诀了,对于前面口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会背这些口诀。

生:我会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生:我还会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们跃跃一试,都想表现自己)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哪7的口诀有哪几句吗?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学生实践)

(汇报)

试写口诀。

生:7的口诀有: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的含义。请你选择其中的连续两句来研究?

(学生们纷纷开始研究)

师:你能说说你研究这两句口诀的意思吗

生:2表示有2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14表示一共需要14个三角形。

生:3表示有3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21表示一共需要21个三角形。

 

 

师:那谁来说说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

生:第一个7表示有7条鱼,第二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生:也可以说第一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第二个7表示有7条鱼,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反思]

短短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学生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中,久久回味着。我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我那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师生间的默契,学生们一次一次地自主探索,乐于研究的精神给了听课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进行了访谈: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收获吗?学生们回答:

生1:我很高兴,因为我能熟练地背诵7的乘法口诀,我还会计算乘法题。

生2:我能清楚的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生3:我觉得自己能编口诀,并且能用画图来表示,我觉得自己很能干。

生4:我的收获很大,我会编口诀,我还发现每一句口诀上下之间的关系。

生5:我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乘法问题。比如:一个星期有7天,日历上都是按7天排的。古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都有7句。

……

的确,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大教育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适合他们的。所以,把准教学起点意义深远。

从两个教学片段的实践来看,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起点的认识不同。实践一低估了学生的起点,忽视了学生原有对“乘法口诀”认知的事实,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情境——七巧板来引入7的乘法口诀,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都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会把口诀全说出来,教师都置之不理,假装没听到。学生这样的被动学习,所经历的思维是低层次的。

实践二的教学是教师先做过预测,已经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背诵口诀,因此一开始教学,教师就开门见山,直接让孩子“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完整的板书7句口诀,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连续的两句进行探究,从口诀中引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如图1)这种从“编制口诀——>探究意义——>运用口诀”这三部曲来完成教学的,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是在了解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生成的意义。此外教师对学生先期知识进行预测,教师能在课堂上能根据预测做出选择与调整,以实现“以学定教”。以此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正是这些弹性的目标、空间和时间,才使课堂教学更关注和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教师灵活地捕捉课堂动态资源,让学生思绪飞扬,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