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考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心得交流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B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综合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A)卷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试卷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参赛测试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不进位不退位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
201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以内数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8以内的数试卷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测试(A)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数的顺序同步试题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7-2加几试卷
2012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卷(推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位退位试卷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序数同步试题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A)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C)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A)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
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数试卷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参赛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同步试题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