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反思(5)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有多重》教学反思(5)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有多重》教学反思(5)

《有多重》教学反思(5)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多重》教学反思(5)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多重》教学反思(5)

1、《课标》中叙述,数学教学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导入本节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物品谁轻谁重。整堂课中,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千克和克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巩固时,让学生估一估生活中的物品。

2、教学本节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节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器具,还有得是学生自己准备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并感受了几千克和几克的质量。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按照置疑、解疑、感知、消化这样的一个过程进行教学,通过置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各种动手活动,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在地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反思不足。学生做掂一掂,估重量、记录重量的练习。学生有不同的记录答案,有比较准确的、有比较接近的、有误差比较大的。这时教师应该点评,要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进一步领会“千克和克”两个单位,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没有及时解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并不扎实。另外在学生分组操作时可以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多估计几种物品,多称几种物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体验一下,都有自己的体验,在每个孩子的头脑里初步形成一个1千克、1克的物品表象,以后一讲到1千克、1克时,头脑里能马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估计物体重量时,可以以头脑中的参照物做比较,估计出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有待于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