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这是叙事性案例研究--《认识人民币》的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由邹晓桃老师执教的一节课。邹老师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研究,反思上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怎样,进行改进,以求新理念的落实。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怎样付2元4角钱快,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又体现算法优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方框里填几》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7的乘、除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优秀教案
参加数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教研活动感悟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观摩“小学数学常态名师课展评”感悟心得体会
二年级上册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组合》优秀教案
《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表初步》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与除》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除法》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优秀教学设计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几倍》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中的排列问题》优秀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幻方》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看图编乘、除法问题》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