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

天宁小学 罗国明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我曾经教过几次,但每次教学后的收 获都不一样的,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第一次实践:

 一、基本训练

1、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10; 3和11; 12和36; 13和52; 2、4和9; 4、12和24

2、 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理由。

3、出示: 和 你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区别)

 二、新授

1、提问:既然不能直接比较,你能想办法对这两个数进行比较吗?

2、学生尝试练习。

3、 反馈:

 第一种:化成同分母。

 第二种:化成同分子

 还有别的方法吗?

 第三种:化成小数(学生只说出这三种)

 思考: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请举例。

 4、 请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

自学课本:

(1)为什么书本上说“通常”要先通分?

(2)书写的格式是怎样的?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准备提问?

 5、 尝试练习:试一试

 反馈:三个数你又是怎样比较的?

 ……

 思考:

这是一篇我曾经认为比较优秀的教案,我能按这个教案顺利地进行教学,但通过近期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实,以及自己教育实践的不断更新,想到了几个问题:(1)基本练习第1小题为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对于这类的复习题的出现,学生容易想到要解决今天新课的知识就要用到这些知识,那么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有限制学生思维的作用呢?(2)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完全是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之中,这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吗?(3)既然问学生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还有必要请学生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方法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一名发现者和探索者,是不需要别人指点和暗示的。我也觉得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书本上的方法,学生就不敢“胡思乱想”了。

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上面的想法,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

 第二次实践:

这次教学是开门见山就请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以避免铺垫部分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

 片段实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请比较 和 的大小

 生:尝试练习。

 师:请学生汇报比较的过程。

 生1: 大,因为4÷3大于5÷4。(一部分学生犹豫)

 生2:不对, =0.75, =0.8,应该 <

 师:还有别的方法说明这两个数的大小吗?

 生3:画图表示,画两个单位“1”,用阴影部分表示 与 。(学生上台画图,并解释)

 生4:分母翻倍法,使分母变成相同,比较分子。(就是通分母的方法)

 师:还有吗?

 生:(思考着)

 生5:分子翻倍法,使分子变成相同,比较分母。(就是通分子的方法)

 师:有时可以把一个数看成相加或相减得到的。

 生6:(迅速反映)1- <1- ,同一个数减去不同的数,减去的数越大,剩下的越小。

 生7:不知我的方法对不对,用一个数去乘这两个分数,得到的结果大的,这个分数比较大。

 师:这个数应该是怎样的数,请你举例说明。

 生7:20× =20÷4×3=15,20× =20÷5×4=16,所以 大。

 生8: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

 师:在这7种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理解?

 生:一样的。

 师:请用你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较 和 , 和 的大小。

 生:窃窃私语,有好些方法不能用了。

 生9:汇报答案。

 师:比较分数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

 反思:

通过教师对两次课堂教学的比较,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给了我很多启示:

 1、教师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上面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在第二次教学中去掉第一部分基本训练后,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课堂教学。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表述出来,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如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2、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再是堆积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有层次的、条理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提高效率。今后学生遇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精确灵活地进行比较。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在平时多启发、引导,拓宽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活。

 3、教师应该要有向书本质疑的勇气。如第二次实践中学生想到的方法: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 ,其算理与一般方法先通分后比较是一样的,而且省略了通分的过程。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相乘,所得的积是在取得公分母情况下的各自的分子,分数单位既已一致,分子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在这比较过程中,省略了通分,也就看不到公分母了。为什么这种简便方法书本不介绍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