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摘下满天星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信手摘下满天星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信手摘下满天星

信手摘下满天星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信手摘下满天星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信手摘下满天星 信手摘下满天星

——由两个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

海盐县实验小学 张永辉

片段一:

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

①分类游戏: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11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②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2a=18、x=2呢?

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这节课我很高兴!”我问他为什么高兴,他说:“我总结出来的和课本上的一样!”哦!过程和结果一样美丽!

【反思】这一分类渗透了集合思想,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分类的作用和必要性,也让学生在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感知“方程的意义”,分类思想渗透于教学始终。

片段二:

①把这些数74、238、49、127、5002、16、80、6、83、65、300分成两类。然后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生1:按照单数、双数的标准来分的。

生2:双数就是我们说的偶数,单数就是奇数。

生3:按照偶数,奇数的标准来分。

启发:怎样的数是偶数,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偶数能被2整除,而且没有余数。

引导:他说的对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2:不简练。整除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应把“而且没有余数”去掉,改成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生3:偶数就是2的倍数。

表扬:你们的想法跟数学家一样。使数学有一种简洁美。

②进一步探讨,加深理解:23456是偶数吗?

生:是。

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数的个位上是6,所以能被2整除,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生2:234是偶数,56是偶数,所以23456是偶数。

生3:我是用算式算的,23456÷2=11728。

生4: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偶数,23456的个位是6,所以它是偶数。

【反思】学生在经历了分类后,分析所分情况,体验到了偶数的特征和性质;并且这些特征和性质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中发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讨论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品质,以及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掌握,都得到了培养。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反 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只有学生自己摘下的星辰才会在他的记忆中永远闪光。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认为教师至少应做到:

 一、学会放手。所谓放手,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去碰撞。如片段中,教师出示几个式子或10个数据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类。通过学生自己分类,探究分类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进行分类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的放手正是为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学会等待。在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灵活的活动时间。片段二里,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什么是偶数不简练时,急不可待的加以提示,学生也会掌握什么是偶数,可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探究过程却被老师替代了,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求知欲的发现机会却被老师剥夺了,那么学生还会有什么情感体验可言?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只要等一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适当的引一引,那颗亮晶晶的星星说不定就在这一“等”一“引”中被学生摘了下来。

 三、学会感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需要我们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如在片段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把式子和数分类的过程中,并不是某个学生一下子就突破难点,说出结果,而是在同学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下得出的结论。他们的主动合作,有助于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老师再稍加引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学生从小组合作引到独立思考中来,通过各自的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了方程的意义和偶数的特征。教学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就要先走进学生的思维中去,体会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认知状态,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种子。

 四、学会分享。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索中的体会,特别是建立在独特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独特想法与思路,更要细心地去捕捉,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展现出来,在“动”的过程中把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学片段一,在学生探讨出方程意义后,我赞许的一笑,学生受到鼓舞,顿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变成师生研讨的场所。片段二中,当老师夸奖学生和数学家一样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把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自己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课堂上的其乐融融。

 五、学会调整。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课堂,由于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实际上课的思路不可能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完全吻合,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产生的流程不一致时,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会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流程。我在最初备课时,也是用了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用天平来引出等式、方程。上课时,受听过的一节课的启发,我临时做了调整,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方程的意义,学习的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知识的领悟非常迅速透彻。也有了课后学生对我说的他很开心的话,这说明他的体验是快乐的。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创造的理念,随学生知、情、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数学课尽管不能像语文课那样谈天说地、评古论今、纵横捭阖、包容万象,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会有许多的知识点值得去探究、创造、攫取。如片段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推理的逻辑性、方程意义的理解、偶数的特征等等,只要我们老师设计、引导得合理,聪明的学生们就会信手摘下知识宇宙中的满天星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