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教学观摩课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教学观摩课反思昨天,在明珠小学听了曹华老师的《认识左右》,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理念先进,设计精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数学课程目标才得以全面实施。在这节课中,曹老师就充分的利用数学活动吸引、调动了学生,而且每个活动都和本节内容息息相关(包括课前准备活动,认识左右手,寻找身体中含有左右的部分,做课间操,用左右造句,指出自己左右的物体和同学等等)。因此,学生们也就能主动、顺利地总结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加以利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也很好的与相关的上、下、前、后等方位知识相联系,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2、关注学习细节,重视习惯培养。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只理解成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听课,注意学生是否有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全体,也就是他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学习行为是否合理。一节40分钟的时间,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太长了,不少学生在课堂中会多次出现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灵活的处理。曹老师就利用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不时提醒学生坐好,休息做课间操等方法,及时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学习的效率。同时,她还非常重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评价及时到位,语言丰富多彩。[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精彩反思.www.xxjxSJ.CN]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第一学段,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这一点,曹老师也做的非常好,整节课的评价都是正面的,鼓励的和激励性的。比如:在学生多次出现回答问题不完整的情况下,曹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做出要求,同时也发现学生回答的优点,加以表扬,用以激励学生回答和学习。还有,在几次要求学生坐好时,她也没有急躁,而是表扬已经坐好的同学,引导全体学生学习
4、跳出学科界限,整合学科资源。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不要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界面,而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优势资源,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曹老师就整合了体育(课间操)、语文(造句)和品社(情感教育)等,不仅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而且兼顾了知识、行为和思想品德等教育,达到一个教育教学的新的更高的层面。
不过,我也存在一点小小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认为曹老师在个别活动中处理的太急躁了,没有看清学生做的是否正确,就进行下一个动作。这也许是和活动动作太多,没有时间等待有关,但我还是倾向于等学生做好动作,看清结果,纠正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的处理方法。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一: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压轴题及解析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四)
2015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计划(新初生必看)
2014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八大类型)
初三年级数学下册每章节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2014中考数学选择题精妙解题方法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四:因式分解
2014中考数学:中考倒计时30天如何高效率复习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二十二:向量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二)
2014年中考数学:如何巧妙的添加辅助线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三:科学记数法
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24:实数混合运算及代数式化简
2014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和方向大猜想
2014中考数学冲刺:保证基础分不失 再攻难题
2013中考数学汇编之动态问题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九:函数的定义域
2014中考数学超常发挥的五大技巧必备
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38:比例线段的函数关系问题
2015北京新初三数学全年复习指导
2013中考数学汇编之规律探索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32:直角三解形的存在性问题
2014中考数学复习技巧三步走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37:抛物线的平移问题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六:根的判别式 根与系数关系
2014中考数学冲刺:解题方法很关键
2014年中考数学最后冲刺:重视选填题
2014年中考数学的命题趋势和方向预测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