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认识圆》教学反思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认识圆》教学反思

《认识圆》教学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圆》教学反思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结论,会不会客观上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知识结论,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探索些什么?因此,长期以来,预习成了数学课的禁区。我们都希望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每次上课前,总会有不少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知识内容。换句话说,学生事实的认知起点总会高于逻辑的认知起点。怎么办?我们思考能不能放开手,把禁区开放,把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结合《认识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实践探索,并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预习使双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建立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理解半径、直径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技能目标是会用圆规画圆。从知识目标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础。一般认为,数学概念的解释可以通过三类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往,概念教学可以概括为从感性积累到文字提炼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首先学会用图形语言解释,继而抽象成文字语言。但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因而我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堂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概念的文字定义,再通过是与非判断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完成意义构建,达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从效率上讲,这更省时省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画圆技能训练的时间有了保证。技能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课堂上,我们先后两次进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画,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画d=4cm的圆。按要求画圆,也是本堂课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样,技能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2、预习有效地促动了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没有探究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认知基础?本堂课探究的问题是怎样验证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比较好地建立了半径、直径及圆心等概念,这就为探究提供了认知基础。再者,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等等。当探究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才会在课堂上出现这么多学生的精彩发言。

3、预习拓展了数学思考的空间

课前预习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因此也就赢得了知识拓展延伸的时间。生活中圆的现象如何解释?没有圆规怎么画圆?怎样寻找圆心?这些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圆心,人们围成一个圆,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那么每个人与火堆的距离就一样长了,就一样温暖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所以人们会围成一个圆;先画一个正方形,人站在中间,然后多量几个和人距离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圆; 在圆的四周紧紧围一个正方形,再找到四条边的中点,连起来,相交的点就是圆的圆心------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预习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预习是否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年级行吗?低年级呢?预习验证式的教学方式有没有普及意义?怎样的学习内容能较好地体现预习的作用?

二、预习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实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