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猜数游戏》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猜数游戏》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利用了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数是6,7的加减法,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课一开始,我模仿智慧老人创设情境引入游戏,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气氛相当热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进行下面的游戏。又在最后的练一练的第三题中,我用了一个比喻,把计算题比喻成敌人,把铅笔比喻成武器,通过一些生动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还体会到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要设法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说出了不少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答案,发挥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一点也充分地说明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旧的灌输式的死板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的一种制约和束缚,如今的学生想像力丰富,思维敏捷,看问题总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统一的答案,那只会把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扼杀掉。本课时的题目就有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应肯定并且鼓励学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一节课也总有它的不足之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有游戏、有故事、有习题,所以在处理各部分时间的问题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时间应该再长一些,而有的就应该短一些,所以在处理课堂用时方面还要多花心思,仔细斟酌。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1.2 应用举例 教案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案2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1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案1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3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案1
2.2 等差数列 教案3
2.4 等比数列 教案3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案2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5
1.1 集合 教案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1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案3
2.4 等比数列 教案5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案1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2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案1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2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教案6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2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6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7
2.4 等比数列 教案2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4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5
1.2 应用举例 教案3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案5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3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教案5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案4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