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思考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众数》教学思考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众数》教学思考

《众数》教学思考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众数》教学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众数》教学思考课程改革以来,为了顺应《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被游戏、比赛、电脑动画所充斥,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然而情境创设的另一个功能提供学生学习的认知停靠点常常被忽略。在今天《众数》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片断一:

师:同学们,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运动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迎面走来的是我们一小的方队!(播放照片)

生:真好看!

师:不过,在挑选这些同学时可让体育老师费了一番心思。(课件出示体育老师挑选造型表演的情况)

生边读边思考体育老师是怎样做的。

片断二:

(了解体育老师已经从五年级选了20名动作优美的同学,再从这20名候选同学中选10名身材均匀的参加造型表演后)

师出示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你认为参加造型表演的同学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数据,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或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算一算、找一找,圈一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填写表格,然后再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是用计算中位数的方法找到这10名同学的。

(1.32+1.33+1.44++1.52+1.52+1.52)20=1.475米

这10名同学的身高是: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生2:我是先找中位数,再找这10名同学。

(1.48+1.49)2=1.485

选出的10个数为: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生3:这里边1.52这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我选出了这样的10个数: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再请仔细观察用不同方法找出的数据,你赞成哪个同学的意见,进行选择。

片断3:

师:如果在一次考试中,你恰好得了85分。

(1)全班同学的成绩的中位数是85分,你知道自己的成绩在全班的位置吗?

(2)如果全班同学的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你知道自己的成绩在全班的位置吗?

(3)如果全班同学的成绩的众数是85分,你知道自己的成绩在全班的位置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思考回答。

师:众数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这三个量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时候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什么时候用众数?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我的思考:

一、生活实际情境,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让学生感到在自主思考而不受老师的约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生活的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维价值情境,引发数学活动的开展。

要使数学活动情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就要清楚什么数学活动情境,为什么创设数学活动情境。活动是指为达到某中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情境是指:所处的具体场合所遇到的情况。由此数学活动情境可以理解为:为达到引发数学思考的产生或数学行为的实际情况及具体场合。 有效的数学活动情境是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服务的。要有利于教学目标落实,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情境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为有趣的,形成宽松、愉悦活动氛围,并且要具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完全遵从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理念,学生能产生亲切感,容易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认知冲突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课上,让学生的思维做起操来呢?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冲突,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才有生命力。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因为在真实的学习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学生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学习能力。这种认知冲突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课堂生成的,教学时我们应透过错误,洞悉成因,及时抓住错机,加以利用,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构成认知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应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生具体操作、电教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眼、手、脑、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发现新的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发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键是教师要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探索过程。

总之,认真钻研教材、多观察、多思考,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从教材中来到学生中去,生生、师生互动,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只有这样,数学课才会富有情趣和意义,才会受到学生欢迎,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