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011-2012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计划人教版
推荐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推荐版2011
wode小学数学学科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全册)
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顶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11年秋季版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小学推荐数学第四册下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五年级北师大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1-2012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帝一册推荐啦
三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推荐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我的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数学复习计划及资料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计划及资料OK不错顶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版(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指导给力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推荐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学期北师大复习计划及资料
一篇不错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bs北师大版
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最好推荐啦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五册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北师大复习计划及资料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指定欣赏
2011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模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