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换一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换一换》教学反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教学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二课时内容 等量代换,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思想的形成,不可能像数学知识那样一步到位,它是在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本课中我设计了层次清晰的教学活动:从观看《曹冲称象》的动画,初次感受有这样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到让孩子观察水果摊图,体会 等量这个换之前的重要条件;到小组交流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用说的方式演绎换的过程;到同桌合作动手操作,用摆和换的方式直观体会换的过程;再到运用多媒体理顺孩子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中间量的关注;最后对比两种方法,形象的把中间量这个抽象词语比作 小桥,让孩子再次体会中间量的重要性,并教会孩子解决此类题目的策略。这样,在孩子脑海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在等量的前提下,先找中间量,再用中间量来替换的方法策略,这正是不断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学会主动应用的过程。
在摆和换这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我充分给予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这个做,又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用已有知识描述,形成一定的表象,并且明确操作目的以后所进行的有效活动。再利用充分的反馈交流,多媒体的恰当辅助,让无形的数学思想在形的驾驭下充分显形,孩子们淋漓尽致体验了等量代换思想。用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理顺孩子思路,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这个活动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也从中体现出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反馈学生的操作中,表现出课堂机智的不足,对学生评价语言的贫乏等,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注意加强。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ppt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ppt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成功与失败)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9.3 等腰三角形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第二课时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ppt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1《认识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之一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课时)ppt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可能还是确定》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3.2警惕平均数的误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4.3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第三课时)转盘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3《实践与探索》(第三课时行程等)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速度的变化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4机会的均等与不等3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1《认识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8.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8.2 三角形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10.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第10.2.2节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方程的简单变形)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变化中的三角形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10.3《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ppt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7.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ppt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8.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1)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确定与不确定
华师大版数学七下6.3《实践与探索》(第二课时增长率等)ppt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