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进行了《数据的分段整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因此,我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话题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在此以前,学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借助这一情景,学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并尝试分段,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来。让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在课中,我让学生在读一读、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还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如你能一眼看出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这个标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怎样知道统计的对不对等等。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针对学生的意见适时加以引导,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佳;教师对学生整理的方法示范不到位;课堂上的评价激励语言不够;新知告知的较多,引和导不够,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少。
14最新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数列公式及结论总结
14年最新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面积、体积公式大全
最新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知识点: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基本公式
14年最新数学高二必修知识:函数公式
高二数学必修知识点1-1
高二数学知识点:数学棱锥定义与公式
高二2014年数学必修知识点重要公式
高二必修数学知识点:排列组合公式
14高二必修数学知识:直线与圆
2014高二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知识点
高二2014年必修数学知识点:重要知识
14年高二必修数学知识:导数
高中高二数学知识点不等式证明方法
2014年数学高二必修一知识:简单随机抽样
2014年数学高二必修一知识点:系统抽样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1(苏教版)
2014数学高二必修知识: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意义
2014高中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14年高二数学必修知识总结
14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4高二数学必修知识公式
2014年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几何概型
2014高二数学必修知识点2-3
数学2014年高二必修知识点:分层抽样
14高二必修数学知识点:圆锥曲线方程
14年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概率
14年高二必修数学知识点:常用逻辑用语
2014年最新数学高二必修知识点:三角函数基本概念解析
高二数学知识点:数学知识巧计妙语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